邦国时代的诸子百家
先秦诸子都是“邦国时代”的产物,除了法家,都面临同样的“转型”问题。转型当然是方方面面的,但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与皇帝共存。
法家,打个比方说其实是“管理学”,而非“政治哲学”,没有好恶,只论效率,“法、术、势”三个字冰冷而抽象,令野心勃勃的人兴奋,令生机勃勃的人恐惧,法家是帝国时代的缔造者,是专制君主的教师9,所以没有转型的困境。
墨家,是平民的政治哲学,主张选举贤人当天子。但邦国转变为帝国的结果之一,就是把邦国时代具有一定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的国人、平民转变为要服兵役、徭役、劳役和缴税的编户齐民,而编户齐民几乎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一旦帝国格局形成,墨家的生存基础便不复存在,也就谈不上转型这样奢侈的问题了。
道家,干脆否认和取消了政治哲学,认为政治的目的、价值等都没啥意义。因此,道家一部分与法家合流,法家只相信严刑酷法,不相信人情,不追求正义,道家是无所谓人情,无所谓正义,两者在这个层面上一拍即合;另一部分则远离政治,或逃入山林,或归于宗教,拒绝世俗生活。但无论哪一种,都与专制君主没有直接冲突。
唯有儒家,最为痛苦。
若论本心,儒家与帝国和专制君主是格格不入的,儒家爱宗法人情,爱礼乐“大一统”,爱封建自治,爱怀柔远人,爱垂拱而治,人是目的;而秦汉帝国却是爱法条律令,爱武力一统,爱中央集权,爱征服荣耀,爱以吏为师,人是工具。
鹏庸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如何“更上一层楼”?
[祥瑞] 安汉公已经是汉廷最尊贵的名号了,已经是对汉朝现有官僚体系、爵位制度的突破了,想更...
-
从宰衡到赐九锡
安汉公国配置了宗、祝、卜、史官,还“皆置啬夫”,也就是说,负责王莽的家庙祭祀、记录王莽...
-
邦国时代的诸子百家
-
驯服君主
公孙弘彻底变革了汉代的文官制度。 他推动刘彻下诏: 第一,以儒家原则建立中央太学。 第二,...
-
今古之争
[祥瑞] 王莽和刘歆等人的努力,使得汉朝百年里积郁的儒家理想主义信念在几年内喷薄爆发,一项...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