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篇之「文之為德」也大矣該如何作解?
*本文目前非完整作答版本
資料來源:《符號與傳媒》總第十八輯 2019年第一期頁185~198--李衛華。〈從伴隨文本釋「文之為德也大矣」〉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bpg4229.amp
本文僅部分節選,敬請見諒
本文作者以《易經》八卦討論,見以下引文。
“《小畜》這一卦是乾下巽上,乾指天,巽指風,乾下巽上意為「風在天上吹」,君子用來讚美德化在上。顯然,這裡的「德」指的是德教。而周易的《象傳》為曾子後人所作,體現的是儒家思想。依此,劉勰所謂「文之為德」指的就是儒家的德教。按:《周易》是《文心雕龍》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以《周易》為伴隨文本解釋《文心雕龍》無疑是可行的。但《易·小畜·大象》中的「文德」與「文之為德」明顯不同”
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總略篇》:「文德之論,發諸王充《論衡》......」(見於范文瀾。文心雕龍注)
范文瀾先生以〈易·小畜·大象〉:「君子以懿文德」和王充《論衡》所指「文德」相比較,兩者意思有所不同。故不能將兩者視為同一含義,避免以「文德」注「文之為德」。
我認為《周易》所指文德是君子修養自身德行,而王充所言為文人著文雖然艷麗,但文章義理盡失。與文人原本該有之德行不相匹配,表裡不一。
雖然兩者不同意,但《論衡》之「文德」可能是從「君子以懿文德」延伸的。文德二字原為教化,與文章並沒有太大關係。(可見於《尚書•大禹謨》)我覺得是後世儒生文人多以君子為目標,而王充在這裡化用成君子(有德之人)為文所需操行,用以規勸時人寫文章的弊病。
#《尚書•大禹謨》是僞古文,有待商榷「文德」意思。之所以選它,是因為《尚書》成書年代較接近《周易》,詞語意思差異還不大,可以援用。梅賾僞造《尚書》,其古文功底還不錯。(雖然還是有把柄被別人攥住)
再將視角拉回本文,「文之為德」歷來眾所紛紜。除了上文所言的教化性質以外,也有張少康先生認為文是道的體現,是與天地並生的(資料來源:《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等等......
以後文「與天地並生者何哉」來看,與前面應該指的是「文」,何哉為驚嘆之意。如果「並生」二字解釋為「一同存在」,那可以說明「文」與天地的關係是並存的,即說明有天地之時,亦有「文」出現。
前文的「德」在先秦典籍中解釋為道德、品行的次數比較多。後世文章「德」字也有其他意思,只不過意思與「文之為德」比較沒關係。所以我決定採用道德、品行之意。
因此,「文之為德」也大矣解釋為:文章對於塑造道德品性(的功能)是巨大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