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页
所以《易经》观卦《景辞》说“圣人以神道设教”,以补救道德、法治、教育的不足,是另有其深意的。 引自第60页 我们为了孔子所说“受命于天,自天佑之”的观念,与天命之谓性”的关系,以及周制祭祀和丧葬之礼,便拉杂牵扯了以上许多闲话。其实,总结《中庸》引用孔子这些话的意思,它的主要意义,也就是《论语》上记载孔子所说君子有三畏的道理。“孔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所说三畏的道理,是为了我们一般普通人的心理行为,如果没有一个可以敬畏的心情,就会容易自我狂放,肆无忌惮。 引自第61页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怎样叫作仁呢?人与人之间相处,都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多一点舍己为人,和原谅别人的心,少一点自我的私心。如俗话所说:损人利己的不可以做。损己利人的很难做到,最好能多做到人己两利的事,这便近于仁了。人,哪个没有私心啊!只要先把本身相关的私心放大,由我本身和至亲的利益出发,渐渐扩充放大心量,我要好、要利益,别人也要好、也要利益。做到这样,便是合于“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亲我亲而及人之亲”,固然要亲爱我的亲人,同时也要亲爱他的亲人,这就是“亲亲为大”的道理。 怎样叫作义呢?义字的内涵,便有适宜和相宜及合宜等意思,也就是如现代人所说自由、民主的意义相同。凡是合于大家所同意,大家都满意的就近于义。 引自第65页 至于个人在人伦社会中,无论是自己做一个人,或者为人群服务,做一个领导国家,或为政而从政的人,必须要具备有“知、仁、勇”的三种德性。“知”字,古代与“智”字通用,是包括知识学问和天,无智便是愚痴。“仁”字,就是现代人所常讲的爱心、慈悲心,人如无爱心,无同情心,那就叫作麻木不仁。“勇”字,就是毅力和心,还包括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和敢于决断等精神,过分缺乏勇气就叫懦夫。一个人生来就具备有这三种同等高明的徳性,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非常人。其次,是三者都有,但成分不高,或者是有一无二,或是有二缺,几乎是不可兼得的比较多。但不能说有一个人三者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是完全白痴或植物人。因此,特称知(智)、仁、勇三者为天下的三达德。但孔子又特别加以解释说明这三者的作用,虽然有三个不同的名词和界别,但发为实用的行为上,只是一个重点,那就是天性中生有自来禀赋中的智德,因此便说“所以行之者一也”。但是这个生知的智德,对后天来讲,在禀赋的功能上,却有利根和钝根的不同。“或生而知之”,是为利根,“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是为钝根。这是说不论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乃至困而知之,但必须经过学问的教养,才能启发知(智)、仁、勇的功用。甚之,须受到困苦颠沛的刺激,才可以勉强学习做到。不过,无论是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都是凭借天性中的智德而起用,这是致的。然而,在行为上,却各有差别的不同。“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这是说,如果是上根利器,生而知之而具备知(智)、仁、勇徳性的人,他在行为作用的发挥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得很安稳。其次,是钝根的禀赋,必须等到有利于事功的时候,才決定用智、或用仁、或用勇。可是,在心理和行为上,还是做得非常勉强。但是,不论是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只要他能具备知(智)、仁、勇三徳的行为标准,他必然是会成功事业的。 引自第69页 例如《尚书》首篇所列的《虞书・尧典》记载唐尧的王道政治,便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时雍”。《论语・尧曰篇》则说周初“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春秋・公羊传》僖公十七年,记载齐桓公的霸业,也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云云,这都是说明兴灭继绝,治乱持危,是中国传统文化王道或道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并非如秦汉以后假借仁义,实行家天下帝王体制的业,以诛灭九族,赶尽杀绝为能事。 引自第87页 如果从中国秦汉以后的历史来讲,那些历代家天下的帝王制度,如唐、宋、元、明、清,朝代政体变革各有异同,但都遵守传统儒家之教,历来对待周边藩属的国土,如朝鲜、琉球、越南、缅甸、泰国,甚之日本等等,仍然还是秉承“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的精神传统。每逢这些藩属国家中有内乱,也只是因应他的恳求,不得已而派兵弭乱,等到平定以后,便班师回朝,从来不想留驻重兵,占据邻邦的土地或资源财富。只要他们过一个时期,来朝进贡面已。但对来朝进贡的藩属和邻邦的其他国家,仍然是依照“厚往而薄来”的古训,做的是赔本生意并没有占到便宜。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认为这样才是处理国际而怀诸侯的美德,这也是过去历史上无可否认的事实。希望后之来者,必须要有鉴古知今的学识,才能对待将来啊! 引自第89页 但《中庸》的原旨,并没有叫你去“主敬”或“存”。他是说,万一你不能直接到达“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圣智境界,那就要“择善而固执之”,才能达到“诚”的中道。怎样去择善?怎样去固执?他就提出下学而上达的五个学养方法,所谓“博学之、审间之、慎思之、明之、笃行之”。“博学”,当以孔子作榜样,不能固守一门学识,而困于主观成见的藩篱之中。“审问”,是要对任何一种学,都要穷源考究清楚,不可落于盲从或迷信之中。“慎思”,是要将所学所闻加以理性的思考。“明辨”,等于后世所说要加以科学的、逻辑的分析和归纳。经由以上的四种治学过程以后,确定了理之所在,便要实践见证于做人做事的行事之间,所以叫作“笃行”。换言之,博学、审间、慎思、明辦四种是择;行,便需要固执。 因此下文便有对这五个学养方法的申述说明:“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这是说如果没有去学习,或者学习得不好,学习不到家,你就不要冒昧去做实验吧!“有弗间,问之弗知弗措也。”这是说,你不懂,就要去求学,请教知道的人教你。如不肯去求学求教,而且去求学求教了,仍然还没有彻底明白,那你就不要随便去实施吧!“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如果你也学习了再经过自己的思考,还是没有想通,没有彻底明白,那也不可以将就去做。“有弗,之弗明弗措也。”假使你把所学的经过思考和辨证,仍然还是弄不清楚,于心不安,你就不可以随便去做。这都是说明择善须精细,然后才可去实践。“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最后,是重在知道学理以后的实践。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秉“择善而固执”的精神去“笃行”,不可半途而废,或是功败垂成。必须要坚持精进,实行彻底,才能有成。(“措”字,有做到终点,做到最后的含义。)因此,便说,你如果能照这五个求学的方法去做,不急于求成功,只重视彻底去实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别人一下就会,不必羡慕,不要气馁,你就准备用百倍的努力去完成。別人因十分的努力オ能成功,你就准备千倍的努力去完成。总之,要以“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精神去“笃行”,虽然是最愚笨的,最后必然会明白。虽然是最优柔寡断的,最后必然会坚强刚毅起来。 引自第98页 大战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咸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徳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这是用来说明由人道学养到圣人之道的境界,那是极其伟大的德业,犹如天地一样的崇高,能够洋洋洒而发育万物,真是优优大的事功啊!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精神和作用,必须“待其人而后行”。礼的精神是通于性灵自然的规律不像后世注重法治的作用,只要使其达到合于法治的固定要求就可以了。所以说“苟不至,至道不凝焉”。如果没有真正修养到明心见性的至德境界,那就达不到凝然静定在率性之道的功用。因此需知君子之学,需要先“尊徳性”(明心见性),同时而“道问学”(学问修养)。由于“道问学”(有学问),才能达到“致广大”(明白形而上的哲学领域)。由于“尊徳性”,而明见心性的体用,才能启发道智极尽精微的学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然后才能做到“从容中道”的“中和境界,这样才是极其高明而道行中庸的修养。至于学问之道,需要先能温习历史文化的典故,然后オ可以推知时代的未来导向。但做人要敦厚平易,处世要崇敬礼义。能够做到这样,虽然位居众人之上,也不自骄;位居人下,也不自卑。生在国家有道的时代,一切言行,也足以有兴邦的贡献;生当国家无道的时代,就默默无闻,自求容身而已。所以在《诗经・大雅・烝民》第四章中就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就是这个意思。所谓“明哲保身”这一名言的由来,是出在《诗经》。大家所熟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他的名文《前出师表》中,说到自己隐居南阳的时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当时的这种心境,就是这两句诗的境界。 讲到学养的四重品德以后,又引用孔子所告诚的几句话,再加注释,说明“时”和“位”的重要。这也等于是告诚学者“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名言。 引自第110页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共德,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般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这是引用孔子的名言说:有的人不明白自己真的是愚笨,但有我慢的癖好,认为自己对世间是最有用、最有贡献的大才好像是当今世界,舍我其谁的气概。虽然自己还处在贫贱的地位,因为心有狂妄自尊的癖好,抓到一点,就要煞有介事,擅自专权做主。甚之,明明是生存在现代的世界上,却偏要做复古反古的事。从大的历史事例来说,西汉末年的王莽,硬想恢复周制和井田制度。北宋时期的王安石,也同样有这种心态,要想实行古制而改变当时财经和税收,希望做到富国强兵。甚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先期,也有人大唱“王政复古”以抗拒西洋文化。最后都是合了孔子这句话:“如此者,裁(灾)及其身者也。” 我们须知孔子的思想,是保持延续传统文化的精神,但不赞成复古,他是主张要适应时代的潮流,把握时势的变化,参酌古今之变,而建立人道文化的社会。但孔子也不同意完全否定传统的反古做法。所以他又说了“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三个原则。因为要改变社会,形成一个新的时代模式,非要有天然的时势给予机会,人心归向拥戴,做到在位当权的真正圣明天子,如周文王或周公一样,オ能来“议礼”(议论古今文化的得失,然后创建一套承先启后礼的文化规模)。同时参酌古今,创制一个简明而缜密的制度,建立新社会文化的精神和次序(仪礼)。并且要考据精详,建立对人文社会有利的文艺和法治等风俗。 引自第110页 《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間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铖。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徳,不大声以色。”子日:“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徳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至矣。 在《诗经・国风・硕人》章里说到“衣锦尚”,这句诗是说明有教养的人们,虽然内里穿着最华丽的织锦衣服,但仍然要罩着一件粗布的外衣,那是为了什么呢?“恶其文之著也”,因为古代传统社会的风气,最讨厌人们自我炫耀,自夸オ华,所以在外形上,仍然要平淡无奇才好。“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所以君子之道,虽然隐暗不显,但始终掩不住他的真正光芒自然会日益彰明显著起来),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如果是小人的作风,只图一时的快意,那就的确会在很快的日子里消失了切)。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所以君子之道,是平淡无奇,使人始终不会厌烦。虽然很简单,但有文化的深度。极其温和,但很有条理。虽然能够智知幽深久远的事,但仍然自处于最浅近,最平常的日用之中。知道一切风险都由于自心一念所自起。知道凡是微末细小的动作,决不可以大意,因为微末细小的,也就是最大最显著的根源,所以不可随便忽略过去。如果学养知见能够明白这些重点,就可说是入德之门矣)。 く诗经・小雅・正月》章里说到“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这是说你有过错,但故意把它盖覆埋起来,好像把丑陋的罪恶潜伏在地底或深水里。但始终没有用的,越是伪装潜伏,越会很明显地暴露出来。“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所以有学养的君子们,始终内在反省自己心里有没有过错,必须做到使自己无愧于心而不内疚,在自心的意志上,并无后悔和自我厌恶,オ能心安理得。所以说“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就是为平常外人所看不见的毛病,他都能自反自修。 《诗经・大雅・抑》章里说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这是说你不要以为在暗室之中,只有自己,做什么坏事都没有人看见。其实,屋里也会有漏下天上光明的空隙,面对现实的一缕光明,总难免于心有愧啊!“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所以君子之学,要做到完全在没有行动的状态中,仍然非常恭敬自持。不需要有人的告诚和鼓励,就能诚信而无动于衷。 《诗经・商颂·烈祖》章里说到“奏假无言,时蘼有争”。这是说在祈求迎请神祭天的典礼中,大家都不敢乱说一句话,也都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起争吵。“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鉄钺。”所以君子之道,知道有德便有威,并不需要靠奖赏,才使人们互相劝勉而自重。也不需要靠发威震怒,或用鉄钺等武器来镇压,才使人们畏惧。 引自第121页 《诗经・周颂·烈文》章里说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这是说最不明显的为政效果,便是道德的感化。如果真能做到德足以感人,其他百路的诸侯,都会自然服从尊重崇德的典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所以说君子之道,只要自己真实地诚笃恭重自己,就能至于天下平了。 《诗经・大雅・皇矣》章里说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这是说周文王的成就大业,在他的天性怀抱中 有明德而已并不需要大声疾呼,或是借重威武的态色。所以孔子也说过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如果只靠口号的声音和威武的态色来表达自己的尊严,那是最末等的办法。可是现代的文明,无论是教育、政治、社会、经济,没有哪一样不是靠声色来化民啊!幸而孔子没有看见,所以夫子也终无烦忧了 《诗经・大雅・烝民》章里说到“德如毛”。这是说德行,并非是那么严重、那么困难的事。其实,德行是轻如毫毛,人人轻而易举,随时随地都可做到的事。“毛犹有伦”,毫毛虽然是轻而易举,还是有伦有相的。所以他再进一步引用《诗经・大雅・文王》章里说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如果明白了天性本自具有的道德,它和形而上的天道相通,它的自性,本来就自无声无臭,无形无相,无所在无所不在,心外无法,道外无心,如此而已。“至矣!”明白了这个“天命之谓性”,你就可以归家稳坐。正如古德所说:“勿于中路事空王,策杖还须达本乡。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至矣!”如此而已。 引自第123页 那么《中庸》一书内涵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明白地说,是以孔颖达所引用汉儒郑玄的解释为最恰当平实。所谓:“名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中庸》一书的中心要点,便是子思提出学问修养的主旨,必须先要做到“中和”的境界,才能明自天人之际心性相关的道体和作用。 引自第9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史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引自第13页 我们了解了这些心理情况以后,便可知道《中庸》所说“率性之谓道”的率性,也就是等于唯识法相学所谓的率尔心。当我们在天性自然中,突然率性而起的心念,就是性命生起机动作用之道的由来,所以便叫它是“率性之谓道”了。但是率然而起的性命机动之道,它有善恶并具的作用,绝对不可以不辨善恶,任由它率性而安行,由它任性而乱动的。所以便要静思反观,需要主动地修正它,使它去恶从善,乃至使它“止于至善”才对。因此便有“修道之谓教”的一句,说明学问修养之道,是要使它还归本净,而合于天然本性纯善之道的境界,这便是教化、教育的主旨。也就是我们平常习惯所说道是需要修得,所以便有修道这个名词的由来。因此,他又特别强调道需修得的重要,便有下文“道也者,不可须臾(与刹那的意思相同)离也,可离非道也”的告。不可,是教导语的否定词,并非是不能,或者作为不能离的误解。这就同我平常对一般研究佛学的人说,佛说“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是否定词,是叫你不可以用平常习惯性的思想议论妄作批注的告诚,并非说佛法是“不能思议”啊!如果是“不能思议”,佛何以自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还教人去思维修呢?(一笑) 同样的道理,《中庸》在“天命之谓性”的自性自悟之后,跟着便说要悟后起修的重要,所以便提出怎样修正自己而合于天然本净自性的教法。“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是说,所以明白了天然自性的君子们,随时随地,对于起心动念,都要戒慎恐惧的自修其道。即使是在没有任何一个人看见你在做什么,或听见你在做什么,也是不敢放任,随便妄作非为的。你不要认为没有人看见,或没有人听见就可随便乱来吗?其实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须知天然自性本有具足切的功能,随时随处都有鉴临自己的作用。从表面看来,好像是没有人看见你做什么,没有人听见你做什么。事实上,它是“似无所在而无所不在”。即使在最深沉的隐秘之处,或最微末渺小之处,它都会明显地反映呈现在自心自性的影像之中。这正如佛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放君子其独”・所以有道的子们,便会白己注重心意识起心动念的慎独的工夫,净持心境上率性而起,以及照顾独头意识的心态,使它返还于灵明独耀的本位,进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境界。当你在灵明独耀,合于天然本有自性的清明心境中,所有和生理情绪相关的喜、怒、哀、乐等妄想之念都未发动,便是正确中入自性本净的境界了。如果偶因外来境界的引发,动了喜、怒、哀、乐等的情绪妄念,当下就能自动自发地加以调整,重新归到安和平静的本来清净境界之中,这便是中和的妙用了。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此又再一步阐释修道的人,随时随处能中入灵明独耀的心境中,这便是普天之下,人人修养自性清浄的大本。如果偶有所动,便能随时随处调节返还于安和境界,这便是普天之下,人人可以通达而做到的修道工夫。“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假使人能随时随处修养到达中和的境界,那么,你就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天地并存在同本位,同时也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万物同等的在天地生生不已的养育之中。到了这种境界,也等同道、佛两家所说的“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道理,完全一致的不二法门了。 引自第17页 但孔子又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是孔子说,这个天然自性本有纯净的大道,人们为什么都不能自明,又不能依道而自行呢?啊!我知道了,凡是生性比较聪明而有慧智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妄用聪明,不肯甘于本分,喜欢妄自做出异乎平常的事来。那些不够聪明的愚笨人呢?却偏想修行学道,自己头上安头,把道推崇得太高太远太玄妙了,所以又永远摸不着道的边缘。其实,这个本来便是平平庸庸的大道,人们却始终不会明白,那是什么缘故呢?因为那些自认是贤人君子的人们,又太过于重视修道的重要,平常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反而做得太过头了,因此又不合于道。可是那些很不肖的人们,又偏要去学习修道,追寻稀奇玄妙,因此也永远够不上道的边缘。 引自第20页 本节接着引用孔子讲到人的生命,察天然自性而动起的功能之道,是形而下饮食、男女的人性,与形而上先天纯良洁净本性的关键要点,也是人道与天道相关的所在。尤其是第一句的“君子之道,费而隐”,最为重要。 我们必须先要了解在这里所用“费”和“隐”两个字内涵的重要性。“费”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明白了现代人通用的句话叫“浪费”,以及“费用”这个名词,就知道在《中》这里所讲的“费”字,就是到处都散漫着,任何时间、空间都随便弥漫着它的作用便叫费。“隐”字,是与“费”字相反的意思,任何时间、空间,随便在哪里,你都摸不着、看不到的,便叫隐。 引自第28页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如果本来就出生在富贵的环境中,那就照富贵的条件去做,不必过分假扮成平常了。如果本来就是贫贱的,那就老老实实过着贫贱的人生,不需要有一种自卑感的存在,故意冒充高贵。如果本来就是夷狄中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者现在是居住在水平较低的夷狄环境中,那就按照夷狄的习俗去做一个夷秋中的好人。如果现在正在患难之中,那就只能照患难中的环境来自处,以待解脱。倘使因患难而怨天尤人,反而增加了患难中的痛苦,更难解脱。倘使你能彻底明白了素位而行的道理,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随时随地能适应环境,那便可无往而不自得其乐了。 引自第39页
10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