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页,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盲点
乔庄皮皮
读过 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
举其要者,首先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小农经济过去和未来的错误判断。它的一个根本错误是根据西方(特别是英国)的经验来认识中国的小农经济,误以为其必定会伴随资本主义的兴起而消失,被雇工经营的资本主义大农场所取代。但实际上,中国迄今仍然有两亿人从事农业,其中绝大多数乃是小农,而且明显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会仍然如此。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认识到恰亚诺夫所洞察到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实际,即在俄国和世界其他许多地方,小农户虽然已经相当高度商品化,但仍然是农业的实际主体,而且小农户经济不一定必须被规模化的集体农业和计划经济取代,更加需要的是扎根于农村社区的合作社来协助小农户与大市场打交道,凭借其自已的组织力来建立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借此来卫护小农户在高度商品化(资本主义化)的大市场中的利益。这个洞见已经由于一系列历史偶然因素而被实施于日本,一定程度上也可见于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 (第561页)一个连带的错误是,认为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兴起,除了资本主义体系或计划经济体系的非此即彼之外,别无选择。实际上,改革以来的中国已经走出一条马克思所没有想象到的结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总体性框架(以及结合工业经济[和信息产业]与[新型]小农经济),并没有像不少马克思主义学者预期的那样,变成完全是个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的体系。当然,它是一个强大国家组织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体,不是像新自由主义建构那样对市场经济放任的国家。迄今,两者的结合已经展示了强大高效的经济发展成绩。虽然如此,它也显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庞大和深层的问题(如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和官僚主义)。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是一个在摸索中的过程,其未来的组合与逻辑都尚待实践中的探索来明确。这也是马克思、列宁所没有想象到的发展现象和道路
(黄宗智《建立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
乔庄皮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521页,传统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融合了四个传统:一是中华帝国的国家治理传统(包括行政、司法治理);二是...
-
第518页,分析基准、预测基准和价值基准
我认为,西方理论在中国问题的研究当中具有三个不同的功能。一是分析基准,主要用以对比中国...
-
第560页,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盲点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