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基本功:如何写得生动有趣(2021版)读书笔记
◆ 第一章 选词
◆ 一 选词的原则:听得懂是关键
>> 用词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用哪种类型的词的问题,也就是用词的基本原则问题;一个是用哪个词的问题,也就是基本原则的实际运用问题。
>> 用哪种类型的词的问题:要按照大家共同一致的习惯使用大家都懂得的词,要尽可能地多用口语里和好的作品里常用的词,避免不常用的词。
(一)方言土语和普通话
方言土语里的一些词,是某个地方常用的,别的地方不用或者不常用的。
>> 总的原则是:写作应该用普通话,不宜于使用方言土语。
>> 文学作品里,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用语言来表现地方色彩,或是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时,偶然采用些必要的方言土语是许可的。
(二)文言和白话
>> 至于文言,就可以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地说,凡是跟现代口语不同的,都可以叫作文言。所谓跟现代口语不同,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古代的口语,比如《水浒传》的语言,就是跟当时的口语很接近的,虽然跟现代的口语很有些不同的地方;另一种是在写作的当时,跟口语有很大的距离,比如清朝桐城派、阳湖派那些作者所写的古文就是跟当时的口语很不相同的。狭义地说,只有这第二种才算是文言,第一种仍算是白话。
(三)模糊和明确
>> 词义模糊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它本来就是只表示一个模糊
概念的。如“长时间”“长和短”。另一种情况是,能够表示很多意义的词,往往成为含义模糊的词,如上边举的“打”“搞”之类。
◆ 二 选词的基础:甄选最适合的同义词
(一)什么是同义词
>> 从构词上看,同义词有三种。一种是单音的同义词,如“蠢”“笨”“傻”“呆”;一种是不包含相同成分的多音同义词,如“基础”和“根柢”,“一般脑儿”和“统统(通通)”,“扩音器”和“麦克风”;一种是包含相同成分的多音同义词,如“特点”“特色”和“特性”,“奇怪”和“古怪”,“凉飕飕的”和“凉凉快快的”。
>> 辨别同义词要从它们的来源和用处、它们的意义、它们的用法三方面着眼。
(二)来源和用处
(三)意义
(1)范围大小。“房屋”“房子”“屋子”
(2)语意轻重。“不错”“好”“优良”
(3)具体和概括。“树”“树木”
(4)好意和坏意。“坚决”“固执”“顽固”
(四)用法
◆ 三 选词的标准:明晰、确切、简练
>> 选词的标准,第一是明晰,第二是确切,第三是简练。
(一)明晰
所谓明晰,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词义明晰,一是关系明晰。
1.词义明晰
>> ”选用明晰的词,就是要用“普通的明确的话”来表达事物。
>> 另外可以提一提的,还有一个参考性的原则:尽可能地运用所指范围较小的词。
>> 表达你的意思的最普通、最明确的话是怎么说的就怎么说,表达你那句话里的概念的最具体的(所指范围最小的)字眼儿是什么就用什么。(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有意要把话说得概括、含蓄。)
2.关系明晰
>> 词跟词的关系最要注意的有三方面:一是结构上的指代关系,一是结构上的修饰关系,一是各种意念关系。
>> 修辞学上有一条原则:指代词的前词必须明显。避免这种错误的办法是:没有前词的时候,不要用指代词;前词不明显的时候,宁可把所指代的那个词重复一下。
>> 句子里有时要用些词语来表明各种意念关系,如时间、数量、比较等等。
(二)确切
(三)简练
当用的词不省,不当用的、不必用的词不用,这就是用词简练的原则。
◆ 第二章 造句
◆ 一 造句的基本原则:善用生动活泼的口语
>> 要说的还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所谓“口语化”的问题,一是所谓“欧化句法”的问题。
(一)口语化
作文章要明白如话,也就是要尽可能地跟我们口头上说的话一样,这就是所谓口语化的根本原则。
>> 简单地总结一句:写文章要用加工提炼过的生动活泼的口语,不用不必要的文言句法,不用做作的文章腔调,不用不适当的欧化句法。
(二)所谓“欧化句法”
适当地吸收外国语语法中能够容纳于本国语、而且于本国语的发展有益的部分,是可以的,必然的,也是应该的。
>> 凡是能够融合在祖国语言里被大家广泛应用起来的外国句法,一定合乎两个条件:第一,不抵触祖国语言的基本规律,因而尽管开始用的时候觉得不大习惯,但逐渐就会习惯了的;第二,有一定的用处,足以加强祖国语言的语法,而不会削弱了它。
◆ 二 短句与长句:短要短得自然,长要长得清楚
(一)短句
一般说来,汉语是比较适宜于用短句的。
>> 从修辞的效果上看,短句子的好处是明确、敏捷、有力。
(二)长句
句子长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修饰语用得多,句子就长;第二,联合成分多了,句子也会长。
>> 用得多有什么效果呢?话可以说得细致严密。因为修饰语是用来修饰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的;修饰得好,描写就会细致,各种关系(如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等)就表现得严密。联合成分多又有什么效果呢?可以把互相关联的事物连缀起来,一气说出,不使语气中断;也就是说,联合得好可以使文章的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三)长短句并用
>> 有的段落开头用一个短句子很肯定地说出一件事,然后用较长的句子来加以申述。有的正相反:先用长句子叙述一些事情,最后用个较短的句子很着力地总结一下。也有的把前面两种办法合起来,开头先用较短的句子总的说一下,然后用较长的句子加以申述,最后再用短句子总括起来。
(四)需要注意的几点
◆ 三 次序与语气:连贯、通顺才能流畅
(一)受动者的位置
动作作者叫作施动者,动作的对象叫作受动者。施动者放在动词前头(作主语),受动者放在动词后头(作宾语),是一般的句式。有时,为了使受动者突显,使全句的语气加重,可以把受动者放在施动者前头,或是施动者跟动词的中间。
(二)动词谓语的位置和判断句里主语、宾语的位置
用不及物动词构成的叙述句,是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
(三)同位语的位置
同位语一般是紧紧跟在它所补足的词的后面。
>> 在语气上,在重点上,多少也有区别。
(四)联合成分的次序
用连词组合起来的联合成分,有的次序是固定的,不能移动,比如“下雨了,所以我不出去了”不能说成“所以我不出去了,下雨了”;有的不但可以颠倒,而且颠倒后对意义和语气也没什么差别;有的次序可以移动,移动之后意义没有改变,语气大不相同。
(五)时间词的位置
表明某点(不是某段)时间的词,一般不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就是放在句子的开头。放在句子的开头,显得这个时间比较重要些。如果既不放在动词前面,也不放在句子的开头,而是放在动词后头的某个地方,这个时间就显得更突出一点。
(六)动词修饰语的位置
表明情状的修饰语,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七)肯定和否定
用否定的说法,有时比用肯定的说法语意弱些,但也有时反而更强。
(八)被动和自动
一般说来,自动句比被动句明确有力些,所以被动句不宜多用。
>> 第一,为了使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样,从而省掉第二个分句的主语使句子简洁紧凑,并且使全句语气贯通,可以把其中一个分句作成被动式。
>> 第二,有时为了使前后两个句子或两个分句对称,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用成被动式。
>> 第三,以受动作者为主,或是要把受动作者突显出来,而动作的作者不必说出,或不愿说出,或无从说出时,也宜于用被动句。
>> 第四,有意表明受动作者不愉快的时候,宜于用被动句。
(九)问句的语气
◆ 四 对偶、排比、重复:三种句式显魅力
(一)对偶
>> 所谓对子就是用结构类似的甚至完全相同的一对句子或是一对词组,来表达一个意思的两面,或一个意思的两个层次,或两个相对的意思:修辞学上叫作“对偶”。对偶的主要功用是借助整齐对称的形式和谐调匀称的音节把相对的两部分突显出来,使它们互相补充或互相映衬,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二)排比
把对偶扩大一点,不单是用结构类似的句子或词一串互相排比的句子,或是一个包含排比成分的句子,在作用上不再是使两层意思互相映衬或补充,而是要求得气势的贯通,把一串有关的意思一口气说出,来加强语势,有时更分别轻重,一层层地深入下去,使读者得到的印象一步比一步强烈。
>> 此外,如果排比的成分是些句子,中间的标点符号也值得注意:要它们连接得紧凑,可以用逗号;要它们稍为隔离一点,读起来多停倾一点,可以用分号;要它们各自独立,显得简洁明快一点,也可以用句号。
(三)重复
一般说来,文章里应该避免重复。有时为了要特别强调某一点,也可以有意地把这一点反复地讲,把它深深地打进读者的印象里去。还有时,为了在文章里创造一种沉郁的、不舒畅的气氛,故意用些重复的笔墨使气势憋闷。
◆ 第三章 修饰
一 打比方的妙用
(一)为什么要打比方
(二)怎样打比方
>> 打比方为的是让人家容易理解,容易想象。那么就必然得用具体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用大家所熟知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大家所不熟知的;用浅显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比较深奥的。
(三)比些什么
>> 打比方最常用的办法是用某种具体的东西来描写另一种东西的形象,并且表现出这种形象所显示的品质。
>> 和这种比方属于一类的还有:用一种声音比另一种声音,用一种气味比另一种气味,等等。总之,都是诉之于感官的。
>> 还有一种打比方的办法,是用一样东西的某一点特性来比另一种东西。
>> 用一种环境里的情景来比另一种环境里的情景,也是常用的办法。
>> 用一种事情的道理,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也是一种比方。
(四)怎么连起来
>> 最普通的办法是用“像”这类的词。
(五)需要注意的几点
◆ 二 进一步比方
>> 这种比方有一个特点,就是省去了“像”“似”之类的词,直截了当把打比方的和被比的事物连在一块儿,甚至单说个比方,连被比的部分都略去不管了。
>> 这种比方,有的修辞学书上叫作“隐喻”和“借喻”;上一章说的用“像”“似”等词的比方,就叫作“明喻”;合起来都叫作“比喻”或“譬喻”。
(一)干脆说“是”,不说“像”
隐喻的普通形式是说“甲是乙”,不说“甲像乙”。
>> 隐喻有一种倒装法:把本来作比方的事物当作主体来说,而把本来的主体放在比方的位置。
(二)连“是”都不用
比隐喻更进一步的比方,就连“是”字都不用了,干脆把被比的事物当作打比方的事物来说,或是干脆只说打比方的事物,却把被比的事物本身省去。
>> 这样打比方,当然比隐喻又进了一步,又直接、经济了一点。这就是有些修辞学书上所说的“借喻”。
(三)联合的比方
为了发挥得透彻,让人家更容易理解想象,隐喻、借喻和明喻可以联合起来运用。
(四)逻辑问题
>> 能不能让人一听就知道是打比方,正是判断是不是好的隐喻或借喻的主要标准。
(五)关于事理的比方
>> 打比方包括两类:一类是用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的形象、声音、气味、情景等;另一类是用一种事情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有的修辞学书上管前一类叫作比喻,管后一类(用事理打比方的)叫作“讽喻”。讽喻却多半是先把一件事说出来,然后再把另一件事说出来,既不说“甲像乙”,也不说“甲是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处。
>> 有时,甚至只说打比方的事,由读者自己去悟解其中的道理。而这道理的本身,却干脆不提。
>> 如果打比方的这件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的形式,有头有尾,而说这故事的目的不只在于说故事,并且要用这个故事去暗示一种道理,这就成了寓言;有的是些很好玩的小故事,平常也叫作“笑话”。
(六)歇后语
>>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前半是一个比方,后半是这个比方的解释。
◆ 三 换一个名字效果更好
(一)和打比方不同
>> 至于换一个名字的办法(即所谓借代),却只有一种事物,不过没把这事物的名字直接说出来,而是另外取了个名字,或是把它的名字略微改动了一点或精简了一点而已。
(二)为什么要换名字
>> 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来,而另外换个名称,主要的是为了生动。
(三)形象上的特征
一种事物,尤其是一个人,形象方面总有点独特的地方,这就是形象上的特征。替人取绰号往往就用这种特征。
>> 不论是衣着、装饰、身体的形状,总之都是形象方面的特征。
(四)最有关系的具体事物
(五)具体的数量
“数量”(如“轻重”“长度”“距离”“多”“少”等)这种概念,如果不说得具体,往往不大容易意会。
(六)最显著的部分
>> 所有这些,都是拿事物的最显著、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来代替事物的全部。
(七)最显著的结果
一种事物,特别是一种行为、动作或思想情绪,往往都能产生一种很显著的结果。
(八)需要注意的几点
用形象的特征代替事物的名称时,要注意三点:第一,必须是很明显、很典型的特征。第二,必须在上下文里有交代。第三,这种说法大都用在需要幽默的地方,甚至还能表现讽刺的意味。
◆ 四 夸张≠说假话
>> 首先是可以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其次是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
(一)用明喻来夸张一般的明喻,总是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一定有某一点绝对相像。
(二)用隐喻、借喻或借代来夸张
(三)不用比喻的夸张
容易引起误会,因此如果夸张的词不是成语,往往需要用上个适当的词,以便使读者明白说的并非事实,而是修辞的夸张。
(四)需要注意的几点
修辞的夸张,如果用得恰当,可以增强说话的效果,加深读者的印象,唤起读者的想象。
>> 第一,除了一些成语之外,夸张的说法不大适用于科学性的说理或叙事的文字。
>> 第二,只要运用夸张,就必须使它很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它是夸张才行。
>> 第三,夸张要用得自然,该夸张的时候才夸张,不该或不必夸张的时候,最好不夸张。
>> 第四,运用夸张的比较时,得特别注意比较的性质。
◆ 五 拟人化,让想象有情感
“拟人”,有的书上叫作“人格化”,也有的书上叫作“比拟”。
(一)把其他动物当作人
>> 童话、儿歌里最常运用这种修辞的办法;寓言里也常用。
(二)把无生物当作生物
(三)常用的几种办法
把其他生物当作人来写,把无生物当作生物来写,常用的办法有如下几种。
1.用适于人(或生物)的动词写其他生物(或无生物)
2.用适于人(或生物)的形容词写其他生物(或无生物)
3.用比喻
4.跟它说话
5.创造气氛
(四)用其他生物的属性写人
和前边说的那些办法相反,用其他生物的属性写人,也能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五)需要注意的几点
拟人这类的修辞办法也不宜用得太多。这是第一点。其次,一定得我们有真实的情感,非这么说不可的时候才用。最后,这种修辞的办法,本身具有比喻的性质,有时具有借代的性质,一般说来,还具有夸张的性质。
◆ 六 警句提升文章的底蕴
(一)富于综合性的警句
用一句非常简洁、非常有力的句子,概括很多的事实或是很复杂的道理,就成了一句富于综合性的警句。
(二)借用其他修辞方法的警句
(三)看似矛盾实不矛盾的警句
有一种句子,表面上看起来像是自相矛盾,可是仔细一想,不但并无矛盾,倒的确是有道理,至少是有一部分的道理。
>> 使用警句时,最要注意的是不能牵强:绝不要为了创作警句而写警句,一定要根据思想的进展和文章的要求来作。其次,运用“看似矛盾”的那种警句时,一定要“实不矛盾”;并且,这句话的真义必须是读者能够体会得出来,而且不至于体会错误,也就是说,绝不模棱两可才行。
◆ 七 其他的修饰方法
(一)转借
(二)反话
口语里头常常运用反话。
(三)一句顶一句
从前有一种文字游戏,叫作“顶针续麻”(也称“顶真格”或“联珠格”),就是用每句的末尾一字作下句的第一字,这样一直连缀下去。
>> 写作中在描写景物、记叙事情的经过,甚至推理论证的时候,适当地参考顶针续麻的办法,往往能使文气贯通,并且显得记叙严密。
(四)对比
把一个大的跟一个小的放在一块儿,两相比衬,大的格外显得大,小的格外显得小。
>> 对比的两方面可以存在于一样事物的本身,也可以是两样事物;可以从性质上对比,可以从形象上对比,也可以从时间上对比。
(五)一件事情从两面说
为了强调,有时可以把一件事情从两面来说。
第四章 谋篇布局
◆ 一 材料安排得好,必须求之于思路
>> 观察、理解、分析、综合、注意事物的发展和内在的联系——这是思路的原则,也是文章材料安排的原则。
>> 说一件事情,最方便的当然是从时间方面去分析。
>> 第一,分析事物必须从正确的观点和一定的角度出发,这样分析出来的结果才不至于错误,才不至于驴唇不对马嘴。第二,分析出来的许多方面或部分必须适当地布置一下,想一想哪一方面应该先说,哪一方面应该后说。
>> 先写概要,是初学写作的人很应该学习的一种方法。
◆ 二 合理的分段,让思路更清晰
>> 一篇文章的开头写得好,往往可以创造出一种气氛,提起全篇的精神,一开头就把读者的情绪融合到文章里去。许多文章的第一段都写得很短,很有力量,主要的作用就是一方面接触到主题,一方面创造出一种气氛来。
>>除去按照安排材料的层次和步骤来划分段落这个总的原则之外,我们提到了段落的四种特殊的作用:过渡;加强印象;点清主题和创造气氛;表明插叙部分的起讫。
◆ 三 既要“开门见山”,又要“余味无穷”
(一)开头
>> 开头就接触主题,可以说是一个总原则。
>> 一开头就把要说的最主要的话说出来,把最真实的情感放进去,造成了一种沉痛悲悼的气氛。
>> “开门见山”的写法,还可以一上来就替读者提出一个问题,使读者感觉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需要。问题的提法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 为了把主题发挥得透彻,为了让读者了解起来方便,必须先给他一点准备材料的时候,作者不能吝惜笔墨(尤其是在长篇的著作里);如果根本没有这种需要,最好是不说闲话,开头就接触到主题。
(二)结尾
>>我们希望于文章结尾的,不外三种作用:一种是使读者对于文章的内容得到个清晰明确的印象;一种是使读者能够接受文章内容的启发,进一步去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还有一种是给读者一种强有力的感应,促起读者的行动。
>> 为了第一种目的,往往需要在结尾处把全文的内容归纳一下,简单明了地说一说,帮助读者回想和记忆。比较长篇的说理或叙事的文章,大都需要这么一种结尾。
>> 为了同样的目的——使读者对于文章的内容得到清晰明确的印象——有时需要在结尾处把全文的主题点明一下,甚至重复点明一下。
>> 点明主题,有时需要在结尾处用题目的全文或题目里的主要部分来交代一下。
>> 如果文章的开头或别的地方点明过主题,那么,结尾处就可以用适当的办法和那里照应一下。
>> 为了第二种目的——启发读者的思想——往往需要在结尾处用简短的几句话,把读者的思想诱导一下。在发抒情感、记叙或描写事物的文章里,尤其是在篇幅较短的杂文里,应用这类办法的更多。这种结尾的最大效果是使读者感觉到有一种不尽的余味——文章结束了,而意思并没结束,还留下了很深长的一部分让读者自己去揣摩思索。
>> 为了第三种目的——感动读者,促起行动——有些文章用非常简洁有力、近乎标语口号的一句话。
◆ 六“浓妆淡抹”需斟酌
>> 要是我们把要说的话一视同仁,不分轻重,从头到尾很平均地说下去,那就势必产生两种毛病:第一,不是失之太详,显得啰嗦,就是失之太略,不够明白;第二,详略不分,话的重心也就不易显示出来,使读者很难抓住要领。
>> 要从两方面着眼:第一,我们的文章是写给谁读的,第二,文章的性质怎样,重点在哪里,预计的篇幅有多长。
>> 不过,要是文章的主体是叙述事实,或是描写景象的,那么,事实和景象里面所蕴藏的道理,就应该由读者自己去细心体味;作者应该给适当的提示,但不宜于作十分详细的发挥。
第五章 写作风格
◆ 一 “简洁”和“细致”
>> 做到简洁,有两个要点:第一是材料的选择和剪裁,就是说,根据文章的性质和内容,哪些材料应该放进去,哪些材料不必放进去;应该放进去的材料还要加以配合,哪些要尽量地多往里放,哪些只要少放一点。第二是注意遣词造句,就是说,怎样用最少的必要的字句,把要说的话说清楚。
>> 要做到细致,也有两个要点:第一,写得细致要靠观察和分析的细致;第二,所谓细致是把当写的地方毫不遗漏地仔细地写出来,并不是没话找话说,硬往长处拉。
◆ 二 “明快”和“含蓄”
>> 两种说法各有好处:前一种叫人觉得明朗、痛快、带劲,后一种叫人觉得深沉、稳重、有味儿。
>> 大体上说,发表主张、表示意见的文章宜于明快。此外,像一般的科学性的文章以及日常应用的公文等,大都也要求比较明快的说法。
>> 所谓含蓄,有种种不同的情形。最普通的是在叙述的事实和现象里面包含着某种道理,但作者只是叙述了事实和现象,没把其中的道理明白说出来。
>> 讽刺也是常常用含蓄的说法的。此外,愤怒怨恨的情绪,希望和信念之类,有时也用含蓄的说法来表达。
◆ 三 “平实”和“藻丽”
>> 写得平实的文章一定是写得最具体的文章。因为写得具体,所以不再需要修饰性的东西,有了修饰性的词语反而成了赘疣。也正是因为写得具体,所以尽管不用修饰性的东西,可是读者绝不会觉得枯燥,反而能得到鲜明深刻的印象。
>> 所谓藻丽并不是做做作作地硬用些修饰性的词语,而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为了收到一定的效果,在适当的地方运用一些贴切恰当的形容词或比喻之类的辞藻,为文章着上一层它所需要的色彩。要是去了这些修饰性的东西,文章就会减色。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