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主题阅读
在本书第二章我们知道了,搜集碎片化的信息,很重要的用处就是建立【知识体系】——把零散的信息之间拉上关系线,而不是孤立的点,这样的知识才能内化。
建立知识体系,是解决“读书记不住、不懂得怎么用”这个阅读大痛点的关键点。
有什么办法快速建立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
本书第五章送来了重型武器——主题阅读。
What——主题阅读是什么呀?
围绕着某个主题,在一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多本书的方法。
它有三种方式。
方式一:碎片化的主题阅读
What——【碎片化的主题阅读】跟【碎片化阅读】,二者的差异是什么?
【碎片化的主题阅读】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围绕某个主题收集到碎片化的文章,然后进行集中式的阅读。
这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点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阅读对象不同。【碎片化的主题阅读】是对围绕某个主题的多篇文章;而【碎片化阅读】阅读重点是概念,即一篇文章的一个“小碎片”。
另一个不同是,所用时间的不同。
【碎片化的主题阅读】需要相对更长以及更完整的时间,一般要先搜集若干篇文章,再集中阅读个一两个小时。
而【碎片化阅读】主要是在你的碎片化时间发生,比如等地铁的几分钟时间,你刷到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就读了。
What——【碎片化的主题阅读】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从作者的举例来看,这个方式主要应用于写一篇文章或做一节微课分享。
从输入的信息数量来看,输出的内容不可能是宏大的概念。比如写一篇公众号的文章介绍“如何进行任务的拆解”这个主题,而不是完整讲解“时间管理”这个概念。
方式二:书籍式的主题阅读(本章重点)
What——什么是【书籍式的主题阅读】?
对书籍进行主题式阅读。
跟【碎片化的主题阅读】的差异在于阅读对象,一个是书籍,一个是文章。
How——如何进行【书籍式的主题阅读】?
Step 1:建立感性认知——了解某个主题“是什么”。花两个小时对一个新领域进行泛泛的了解。作者推荐渠道:微信公众号文章(搜狗可搜索)、知乎
Step 2:建立书单。
作者建议读者自己来列,不要当伸手党。
建立书单的途径:
a. 豆瓣读书
b. 百度
c. 大神的自媒体平台
d. 书的内部链接——一本书里提及的其他书
Step 3:预习、扫读
预习就是快速浏览目录和前言,从而判断哪些书的哪些内容符合主题,不符合的就从书单淘汰出去。注意,这个时候不需要去买书,去豆瓣、当当、亚马逊的详情页看一看就好。
扫读,就是专攻目录,进行标记。注意,主题阅读的扫读比之前的快速阅读的扫读更简略。
Step 4:确定框架(重中之重)
这里框架指的是某个主题下,你最想了解的【问题】。
至少问三到五个的问题,接下来的主题阅读就是要找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主题越具体,越容易建立框架。比如,沟通这个概念下,要细分类别,如向上的沟通、亲密关系间的沟通。
此处提及的4种框架:
个人商业模式画布(下图)
写作的流程(下图)
高效演讲的步骤(下图)
2W1H——“黄金圈法则”(下图传说中的万能框架)
Step 5:寻找答案
基于第四步列出的框架(问题),去书里找答案。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书有重复的信息,如何取舍?
考虑一个问题的完整性和具体性,比较之后,选取最合适的、最好的信息,做拼接,剩余的扔掉。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答案,又如何取舍?
a. 二选一;
b.两个观点拼接后,加上你自己的观点,变成新的内容。
同一个问题,如何方便比较答案?
敲重点:可视化。
a. 九宫格笔记法——在一张纸上,画九宫格,列出问题。写下的答案,就是你心里比较一番后的结论。
b. Excel表格大法。问题+每本书给的答案,先填写再挑选。
c. 便利贴大法。搞一面墙或者白板,用便利贴把答案贴来贴去,做取舍。
d. 思维导图
方式三:全方位的主题阅读
What——全方位是指啥?
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阅读一个主题。这里强调的是支持以恒,以及边学边应用的学习循环。
本书作者举了自己十年理解“故事力”这个概念的例子。
忍不住跟作者大大碎碎念:
1、一开始阅读本章的时,在【书籍的主题阅读】这节,我认为步骤中“建立框架”应该在“预习、扫读”之前。
我最初的认为,主题阅读就是为了建立知识体系,从信息搜集的效率角度考虑,应该先立框架再找信息。
但是,我在整理读书笔记时,发现我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前提——这个步骤针对的是一个【全新领域】的主题。
像第四章提到的“鲜活证据”、“高阶模型”这样的概念,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那我可以遵照作者提到的步骤去做。
但是,若我对一个概念已有一定了解,现在下定决心要进行书籍的主题阅读,那还是先列框架再预习和扫读。
即,因人而异采用步骤。不要照搬咯。
2、我认为这章关于主题阅读分成三种方式,太过刻意,并且容易跟之前提到的阅读方法混淆。
有种“为了凑字数”之感。大可不必。
我在阅读的时候,就不停回翻,跟【碎片化阅读】、【快速阅读】做比较。
这种区别,强烈建议写到书里去。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嘛。
3、书读到这里,我对以下名词有种混乱的感觉了!
在同一个语境下,我强烈希望任何作者前后统一用术语啊!
以下是我对这些名词的理解,包括边界大小排序和举例。
排序:领域>概念(约等于关键词)>主题>话题>框架
举例:
领域——心理学
概念(约等于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主题——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话题——如何更好地记忆
欢迎大家留言,说说你对这些名词是怎么理解的。
Summer疏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洋葱阅读法》读书笔记第三弹~快速阅读
What——快速阅读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快速了解一本书,从而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
-
第四章~卡片笔记法
这一章的核心是介绍如何做读书笔记,也就是知识管理的流程。 What——读书笔记的本质是什么?...
-
第五章~主题阅读
-
第六章~深度阅读
忙完除夕的仪式感,总算可以坐下安心写写本书第六章啦。 What——深度阅读,到底读的是什么?...
-
第七章~阅读与变现
本书终章了。什么事都能和钱扯上关系。除此之外,还能期待什么? Why——阅读可以变现? 不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