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寒假重读经典图书——《女神》,读书笔记2
此外,例如散文诗、十四行体等西方诗体的引入和改造,也是“拿来”的成功经验。冯至的《十四行集》便是最好的例子。冯至曾说,十四行体“便于作者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冯至《我和十四行诗的因缘》)所以,这种曾被称为“洋格律”的形式不仅不是束缚,反而帮助了他的诗情,用他的话说,“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适当的安排”。正如诗人所写:“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在《十四行集》里,由这特殊形体的“水瓶”和“风旗”把握住的,正是现实中国的本土经验。那里包含着战乱流亡之苦,以及贴近边陲与自然生活的发现之乐,更有由阅读和思考所带来的关于生死、宇宙、万物的玄想。这些内容本身与中国的历史、现实,甚至哲学联系在一起,成为最光亮的部分。冯至也许并非将十四行体写到最好的中国诗人,但他的创作的确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欧洲诗艺的本土化探索。他的意义在于:在以十四行体为形式的创作中,不为其所缚,只为我所用,充分发掘其适合诗之思想感情表达的艺术效果,将精神完全集中于内容的本土化追求,融汇现实经验和历史积淀,真正实现从格律、文化和现实等多方面中西融合基础上的本土化追求。
26人阅读
法国梧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春节寒假重读经典图书,读书笔记1
“今时”与“此地”——新诗精神与艺术的本土化 1923年,闻一多为郭沫若诗集《女神》写过两篇...
-
春节寒假重读经典图书——《女神》,读书笔记2
-
春节寒假重读经典图书——《女神》,读书笔记3
从闻一多、废名到梁宗岱、冯至,这一粗略线索勾勒不尽新诗艺术本土化的全部思考与探索。在不...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