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及想法
文化苦旅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能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评(往小里讲,总有见家庭教育小孩称得是“xxx读书的时候,连灯都没有,冬天洗着冷水澡,缝缝补补这么些年还不是过来了嘛。”对此,我知道家长想要小孩习得吃苦耐劳的品质,但就怪在总会有人语气一转变得似要去赞美贫困,攀比贫困了。对此,勿混淆视听了,真正帮助你成长的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中保持韧性的自我,肯定的对象是自我,而非苦难!由此说开去,美国的黑人运动经过数百年的努力,他们曾经被奴役,被剥权,被歧视,被边缘化,直至今天他们终于有点底气与资本谈起平等时,难道还要感谢白人们的摧残开化了他们?20世纪前期的中国莫非还要感谢欧美帝国的侵略不成?近几年在网上有看到“要感谢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他们的出现使你变得更好…”诸如此类的言论真的令人大翻白眼。这些话乍一听大气磊落还有点风度,但是仔细品味起来;感谢是什么?——是礼仪,是感情,是肯定,更是一种理想追求。这一基本的礼仪,实则是对被感谢对象表达了一种肯定,甚至对其行为附有理想追求色彩的,是一种价值尺度。连感情认知对象都混淆是价值观问题了,请莫拿气度来规劝。
不要太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
我对人类前途的展望,是一种宏大而美丽的悲观,只有走在路上,使一切活动起来,我们才会凭借着山河找到大量真实细节,真切感受到在天地间活过一次。
(由此想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余秋雨先生一生都在践行着物哀美学观,这句话也便是在自然中情到深处的映射,对人生意义的真诚追问。这些文字不是随便写写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它凝聚着作者自己的哲学和对山河的一颗澄澈初心,摆在全书开篇位置的这段话是如此大气端庄。)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害,天府之国总是沉重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描写有质感。)
我要告诉他,把世间文物统统拨离原生的土地,运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览,是文物和土地的双向失落,两败俱伤。
(审视侵略罪行的又一尺度——文化侵略。但这并未无情审视冷眼问罪,而是站在天人高度,用更高的眼界,为人类无知侵略行迹感到可悲。)
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莫高窟,便是其中的典型。(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老生常谈的金句)
阳关,再也难以享用温醇的诗句(诗意!!)
在那些迷乱的夜晚,正当一批批外来的酒徒在沙丘上狂欢喧嚣的时候,他们脚下,沙丘寂寞一叹,冷然露出某个历史大器的残角,似乎在提醒他们,这是什么地方。(旅游广告宣传词应该这样写嘛)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饱含着极大的不公平。(当某种定式被人们默许时,倘若它再碰上某种情绪助燃,那么两者必定是一拍即合,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后广为传之便成了道德;可问题便是这其中是否曾有人实事求是,探究出个所以然来呢?倘若都不独立思考这个规范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只讨个所谓“道义”上的便宜就皆大欢喜,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堂而皇之的不过是其皮囊,揭开一看不过是一滩稀泥罢了。)
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确实有此理,不禁想到了南宋的许多诗人们,其实一直觉得历史欠这些文官们一个正名,凄怨灵魂,风骨犹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