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开头 重要摘录
P41
弥尔顿创作《利西达斯》,恰如人们参加普通同事的葬礼,并非出于虚伪。相反,硬装出悲戚来才是真虚伪。参加熟人的葬礼时,该有的是于仪式流程相吻合的悲情。同样,弥尔顿于此诗中表露的情感与语言策略紧密相关,并没有心痛之感隐于文字之间。后浪漫时代的人们往往认为,情感与习俗两不相干。若有真情实感,则当抛却礼俗的虚伪,直抒胸臆。然而,弥尔顿的想法大约并非如此,即便是今天,许多非西方文化对此也别有看法。 引自 1 第一章 开头 在个人主义社会中,情感是私人财产,而在米尔顿或奥斯丁生活的社会里,全非如此。相反的,在某种意义上,情感行为的习得赖于对共同文化的参与。
P42 其实,情感与形式未必水火不容,诗歌便是二者融洽的范例,形式既可烘托情感,也可贬抑情感。
P46 作为小说家的叙述者,其举手投足都是小说人物,而他恰巧又真是个小说人物。
P50 在奥威尔的作品1984中,首句仅有一词怀有目的: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 奥威尔故意将十三一词丢进一段平淡无奇的描述中,由此表明,该场景要么发生在陌生的文明里,要么发生在未来某个时代中;首句的效果由此而生。
P52 重要
通过上述简短的批评实践,我试图展示文学批评诸多策略中的几种。我们可以分析一段文字的声音质地,也可以专注于其中重要的意义含混,还可以关注语法与句法的运用方式。我们可以研究一段话对其呈现之物持何种情感态度,或是聚焦于某些发人深省的悖论、差异和矛盾。追根溯源,发掘出言语表面下的隐秘内涵,有时也至关重要。判断一段文字的语气,观察其变化或摇摆,同样会颇具成效。判定一篇作品的确切性质也将有所助益。它也许阴沉暗淡,也许漫不经心,也许曲折萦回,也许言语通俗;或简练扼要,或慵懒倦息,或油腔滑调,或夸张造作;可能含讥带讽,可能简洁明快,可能粗鄙无文,可能粗鲁伤人;有的春情旖旎,有的矫健有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有批评策略的共性,是对语言的高度敏感。即便是惊叹号,也值得花上几行文字加以品评。所有这些,大约可称为文学批评的“微观”方面。不过,尚有诸如人情节、主题、叙述等宏观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讨。 引自 1 第一章 开头
36人阅读
ssssylvia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开头 重要摘录
-
第二章: 人物
P54 文本是其自身与读者的交易,即便无人问津,书也是物质性的存在,但文本则不同,文本是一...
-
第三章:叙事 第四章:诠释
P117 终结的愉悦若是攸忽即至,便会毁掉悬念的乐趣。我们渴求确切的结果,却也希望它迟点出现...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