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建筑与符号:19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好了日inutile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读过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
柯布试图用建筑历史里的智慧充盈现代建筑,他说: 倘若我不得不意识到诸世纪的垃圾玷污了我的手,那我也宁愿濯洗它,而非切除它。何况,我的手,诸世纪非但没有玷污它,却盈满了它。 引自 第七讲 建筑与符号:19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我爱建筑的复杂和矛盾。我不爱杂乱无章、随心所欲、水平低劣的建筑。……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 引自 第七讲 建筑与符号:19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康喜欢画廊,因为它同时既有导向又无导向,既是走道又是房间。 这里所指,或许是康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其拱廊长条形空间,模糊了房间与走廊的界限,这一两可观念,后来为当代日本建筑师提出了相当重要的空间意向。 引自 第七讲 建筑与符号:19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作细部时,现代建筑也崇尚分离。即使是平缝也是拼连的,并突出接缝阴影。双重功能要素还能作建筑细部。手法主义和巴洛克建筑有丰富的两用细部,如滴水线脚可作窗台,窗户可作壁龛,檐部装饰可作窗户,外墙转角的竖条可作壁柱,额枋可作圆拱。 引自 第七讲 建筑与符号:19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为了展示如何“非传统的运用传统”,文丘里在栗子山“母亲住宅”进行试验(图7-5)。这幢被认为是后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确实有一个模棱两可的正立面——它有一个山花,但比巴洛克的断裂山花断裂得更加随机;它有一个石膏制作的貌似额枋的圆拱,但起始得毫无理性,右侧指向一个貌似柯布的水平长窗,左侧却连着一个方形窗洞;正面靠近地面的位置,有一条断续的腰线,它在空白的墙面处分割墙面,在遭遇门窗处爬上门窗,行使着或许不足的雨罩功能。这一腰线具备可疑的单一符号功能,诋毁了他所期望的双重功能的细部,而那条貌似额枋的圆拱,因为与山花一起断裂,甚至连为入口遮雨的单一功能都不具备。在摆脱功能之后,他的建筑进入西方建筑学难以回避的折返惯例——他走向了折衷主义非正式的符号引援,这一曾被现代主义当作靶子的折衷主义,也是被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讥讽过的建筑没落: 建筑艺术倒是绞尽脑汁来掩盖这种赤身裸体的状态。于是有了嵌在罗马式门楣里的希腊式门楣,或者相反。 引自 第七讲 建筑与符号:19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罗伯特·斯特恩为后现代指定三项特征性: 1.文脉主义( Contextualism),2.隐喻主义( Allusionism),3.装饰主义( Ornamentation) 。 “文脉主义”旨在修复一味创新所导致的城市中新老建筑的脱节;“隐喻主义”批评现代建筑试图走向学科自明的困境;“装饰主义”则试图恢复被现代建筑清洗的装饰语言。然而,正是后现代建筑的一系列相关装饰的符号性实践,证明了后现代主义非传统的运用传统的失败,那些一度进入过建筑史的后现代的代表作品,相继面临拆除或改造的命运,正是它们不可控制地杂乱无章、随心所欲、水平低劣的风格所致。 引自 第七讲 建筑与符号:19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对矶崎新不可思议的风格转变,另一位建筑师汉斯·霍莱茵4以一张人体解剖图(图7-11) ,图示了矶崎新本人集仿的众多构件——1. 头:马赛尔·杜尚5; 2. 脑:罗伯特·文丘里;3.颈:菲利普·约翰逊;4.胸:詹姆斯·斯特林;5.心脏:米开朗基罗或朱利奥·罗马诺6;6.左手:阿基格拉姆;7.胃:卡洛·斯卡帕;8. 屁股:玛丽莲·梦露7;9.睾丸:丹下健三8;10.左腿:莫里斯·拉庇达斯;11.右腿:阿道夫·纳塔里奥;12.右手:汉斯·霍莱茵。 引自 第七讲 建筑与符号:19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张永和曾以一张用电脑合成的人像图来检测这个时代的后现代美学判断。这一人脸道具(图7-17) ,从上部男性面孔到下部女性面目之间,用男女渐变的方式,罗列了五张性征不一的面孔,当代科学测试的结果是,大众普遍钟爱中间那张兼顾男性稳健与女性柔情的两可人像,这种实验至今还有检验偶像的效用,超男超女们将杰克逊的这种倾向继承至今。 他(她)们类似于我在南宁见过的一株古怪的叶—花两可的植物(图7-18) ,我当时无法辨认它是花还是叶,它两者兼顾,似花似叶,却又非花非叶。我陷入分类的困境,猜测它是后现代美学之花,而一位精通植物的学生告诉我:这花名为圣诞花。 以圣诞为名,我发现,这个表面开启了个人微叙事的民主时代,一样隐藏有类似于宏大叙事的神圣根源,基督教具备区分善/恶、美/丑的判断力,在上帝死亡之后,在权利下放到个人微叙事的时刻,还是承接了这一二元对立的美学判断:人们比任何时代都迷恋原本属于上帝的独创性,其途径是求新,推陈出新的时间周期因为过于缓慢,求新的途径就简化为求异,最为妥当的求新捷径就是求反,它有二元对立的哲学提供的古老指令——现代被描述为反古代,而后现代就以反现代成就自身。矶崎新在《反建筑史》里就发现,建筑史上许多建筑运动都将“反”当作“超越”的创新力量,它们造就了当代三种最 时 髦 的 理 论 前 缀——“post-” 、“ un-” 、“ Super-” ,“ post-”的结果,显然没能导致新,后现代的“后” ,结果只是后退之“后” ;“ un-”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其结果更多是“非” ,非物质、非精神、非技术、非历史……自然,最后也能非建筑;最为夸张的则是“ Super-” ,这是罗兰·巴特预言的结果:消费时代的形容词癖,导致了形容词的迅速贬值,人们只能以超级来描述一切——Superstudio、Superobjects、Supercities、Superarchitecture,似乎只要在任何名词前加上前缀,就能获得对其本身的超越。按照尼采以超人置换上帝的超越等式——超人=非人=神,超男超女的超越,并未超越人性,最多成就出了非男非女,他(她)们非但没能为超级市场带来真正的多样性,反而带来原有物种的趋同和失衡。 引自 第七讲 建筑与符号:19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364人阅读
> 我来回应
好了日inutil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五讲 建筑与秩序:路易•康的建筑余晖
以床为例,柏拉图曾提出过一种作为“理式”的“自然” ,“理式”之床,是所有床之为床的本源共...
-
第六讲 建筑与装饰:斯卡帕的有机装饰
在《建筑中的装饰》一文中,沙利文假设有一种“有机装饰”,能在装饰与构筑的一体化进程中,呈现...
-
第七讲建筑与符号:19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第八讲建筑与地域:地域性建筑的不同表现
柏拉图在《论爱美与哲学修养》里讨论过这种造型永恒美的种种特征: 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
-
第九讲建筑与消费:电影Play Time里有关创造的秘密
1967年,导演塔蒂完成电影Play Time的制作。为了制作位于巴黎拉·德方斯的电影布景,塔蒂濒临破...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