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0
在人類本性的問題上,董仲舒緩和了孟子和荀子之間的對立觀點,給予了漢武帝及其繼承者們一個體面的新皇家秩序的意識形態基礎。 董仲舒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但同荀子一樣,他也相信人之善是需要通過行動來挖掘的,特別是仁、義、智這樣的基本道德。董仲舒相信,指引人們向善的責任落在了統治者的肩上,因為統治者是天意的化身,若上天自己沒有指引人類,那麼其職責就落在天子身上了。 董仲舒借宇宙論讚美皇權無疑吸引了漢代統治者,他從皇家制度演化出的假設幾乎不能被否定,並在之後的古代中國被統治者和官員等人中間反覆重申。但值得一提的是,若要承認董仲舒所賦予皇帝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還需要承認其理論中令人蒙羞的另一面,即不正當行使皇權會破壞宇宙和諧。正如董仲舒所言:「世亂而民乖,志僻而氣逆,則天地之化傷,氣生災害起。」董仲舒認為天之異象是上天不悅的警示,如旱澇這般的大型自然災禍是上天因為君主未能重視其警告而給予的懲戒。這些懲戒進而被視作天命離開皇家的徵兆。 在從董仲舒的折中主義儒學衍生出的正統皇家意識形態中,官員們依賴天象闡釋上天的喜怒,由此評判皇帝在公務和私務上的行為是否合理。面對天象所示的不滿,皇帝不得不在聲罪致討中前往都城外的天壇祭祀,他在那裡俯首屈膝,承擔所有觸怒天威並導致人間災禍的罪責。因此,作為民之父母,皇帝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被作為天子的巨大責任所抵消了。 引自 八、思想.............................................................187
4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