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 长风万里:李白的人生地理(上)
那只改变了王老命运的蝴蝶,是北部湾里游弋的一艘名为“马克多斯号”的美国军舰。1964年8月2日,“马克多斯号”在北部湾与北越海军交火,并击沉北越鱼雷艇。随即,美国国会以此为借口,出动空军轰炸越南北方,并于7日通过了《东京湾决议案》,授权美国总统在东南亚使用装力量。这一事件史称“北部湾事件”或“东京湾事件”。北部湾事件成为越南战争的分水岭,标志着美国由此前只派军事顾问和提供军事装备发展到全面军事介入。 中国是越南的邻邦,中共是越共的亲密战友,对越南战争的升级,中共高层高度关注。毛泽东在抗议美国入侵越南的声明稿上批示: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这个“重新考虑”的行动,指上一年毛泽东曾表示要下放权力,自己骑着马去考察黄河。 众所周知,1964年的中国正从三年自然灾害中渐渐喘过气来,在上年制订的“三五”计划中,国家计委提出要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现在,随着美军对越南的直接介入,毛泽东开始考量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建设到底是以吃穿用的民生为核心,还是以准备打大仗的备战为主导。显然,毛泽东心中的天平倾向后者。他在当月的两次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毛泽东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有着极为现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孤独国家,这个国家正面临四壁合围的窘境。当是时,中国南部,越南战争已然升级,战火大有烧到中国大陆的苗头;东边,退据台湾地区的国民党时刻不忘“反攻大陆”,美军高空侦察机随时深入内地,美军举行的几场大规模军事演习,均以红色中国为假想敌;西面,中印交恶,摩擦不断;北方,漫长的边境线上,以前是可以依靠的老大哥,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老大哥一下子变成了最危险的敌人。毛泽东在1964年的一次高层会议上说:“一有战争征候,工厂就要搬家,疏散到山里去。上海这么多工厂还能留给敌人吗?不能。”作为最高统帅,毛泽东的意见一言九鼎。于是,中央很快做出决定:“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由吃穿用改为备战,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予以保障。 引自 336 三线建设:渐行渐远的激情时代 那位居住于戴天山的李白访之不遇的道士不详其人,另一个道士却对青少年时的李白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盐亭赵蕤。 赵蕤长李白四十ニ岁,二人的年龄相当于祖孙的差距。几十年里,尽管朝廷多次征召,赵蕤俱不应。他隐居蜀中,潜心道术、帝王学和纵横术。作为他最得意的弟子,李白悉数继承了赵蕤的衣钵一一不仅包括思想,还包括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是故古人把师徒并称为“蜀中二杰”,所谓“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引自 059 长风万里:李白的人生地理(上) 中文系教授苏雪林是知名作家,抗战之初,她把自己攒下的两根金条捐给国家。物价飞涨后,打了七折的薪水真的只够买柴和水了,为此,她不得不荷锄种菜,汲水灌园。杨静远在日记里悲愤地为她鸣不平:“她是一个完全的好人,但现在却眼看着要饿死。”工学院教授郭霖,初时也慷慨捐款一千银,并自行设计了钢盔和防毒面具送往前线。急公好义如此公,后来也因生活贫困,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引自 150 溯流而上:武汉大学在乐山 张静江加入同盟会后,为革命筹款的任务几乎天经地义地落到了他头上。每逢要用钱,孙中山总是向张静江伸手,张静江也总是竭尽所能地筹措。但是,要推翻一个垂而不死的大帝国,所进行的武装起义和地下斗争,所需的金钱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便是亿万富豪张静江也渐渐难以为继。为此,他先是卖掉了经营良好的通运公司,后来又卖掉了上海滩的六套花园洋房。 在公司和别墅都卖掉以后,这个曾经的大富豪竟然囊中羞涩。为了帮孙中山筹款,他只好向其堂兄张石铭借钱。第一次,张石铭很爽快地把钱借给了他。没过多久,他第二次上门。张石铭得即便是办公司血本无归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花完了,加上听到社会上关于张静江暗中资助“乱党的风言风语,张石铭以峻拒。两兄弟越说越僵,张静江竟然从怀中掏出手枪,威逼堂兄又次借钱。此后,张静江通过各种方式,把包括他的哥哥、舅舅在内的诸多有钱的亲戚都吸收到同盟会中,成为革命党的筹款对象。1920年,在孙中山授意下,张静江在上海创办了一家证券交易所,其目的也是为当时的国民政府筹集经费。证券交易所赚的钱,大部分送到了广州,交到孙中山手上。 据不完全统计,张静江总共赞助革命的银两超过一百一十万两,相当于今天两亿多人民币。 孙中山为此感慨:“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挙,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民国时,为了报答张静江,孙中山拟请他出任财政部长,张静江却坚辞不就。到二次革命期间,当下野的孙中山处于风雨飘摇的劣势时,又邀请张静江出任革命党财政部长,这一次,张静江欣然答应。拒绝锦上添花,热心雪中送炭,张静江品行之高洁,由此可一斑。 孙中山对张静江毁家纾难式的汗马功劳胸中有数,他一直把张静江视作最心腹的密友,他告诉党内同志:“张原属富豪出身,党内财务,唯张所为。 在南浔镇的张静江故居,有一副孙中山手书的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那是1923年,张静江因病回南浔休养时,孙中山特意介绍了一位德国名医前往南浔诊病,并托人带去这副对联以示慰问 而另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蒋介石,张静江对他则有知遇之恩。蒋介石在陈英士手下时,张静江很赏识他,经常接济其生活,并资助他去日本深造。孙中山在广州出任大元帅后,张静江把蒋介石推荐给孙中山。后来正是张静江的力荐,蒋介石オ得以担任黄埔军校校长要职。 引自 205 南浔:从丝出发
9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