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宏观部分笔记
GeorgeWang
读过 置身事内
总论
“重土地轻人”———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不足———房价和债务负担、地区差距和竞争贫富差距———土地流转户籍改革等要素改革
“重规模重扩张”———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债务负担———三去,金融风险化解
“重投资生产轻消费”———经济增长,出口扩大,制造强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进出口失衡———双循环
第五章 城市化和不平等
1. 地方财政依赖垄断土地收益获取启动城市化的资金,房价连着地价,地价连着财政,财政连着基础设施投资。财政银行房地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房价与居民债务
房价长期终究受供需影响,与人口结构相关。
2.1高价竞争城市住房,房价是否被推高取决于住宅用地供应是否灵活。
中国建设用地指标严重失衡,土地流向与人口流向背道而驰。倾斜的土地政策留不住人口也留不住其他资源,只留下债务和鬼城,
2.2居民债务
房地产连着银行,也连着千家万户的财富和消费。
中国人财富的压舱石是房子,美国是股票。因而国家政策各有侧重。
房价上涨不仅增加债务负担,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刺激低收入群体举债消费—消费下渗
借债的消费无法持续,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化解居民债务风险,一是遏制房价疯涨,二是提高收入。
3.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人口流动受限)
3.1人口流动与收入平衡
要想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关键平衡人均差距而非规模差距
大城市人口密度高需求分工细化,带来较高收入。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上升,提高本地分工程度和生产率,也促进地区间分工。
基础设施和住宅土地还是需要靠增加供给而非限制需求。
3.2土地流转和户籍改革
重庆地票,集体土地入市交易
一国之内,产品的流动和市场化最终带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市场化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而不是土地。要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均衡,缩小贫富差距,关键在人,在于增加低收入群体流动性和选择权。
4.收入差距
4.1经济增长伴随着生产力提高和新机会涌现,虽然不一定弥合差距,但遏制贫富差距代际传承。-----遗传学的均值回归导致人力资本不能百分百遗传----而财富差距远大于每年收入差距,有财富的人资产回报率高,投资方式和因对风险更强,更容易积累财富。
4.2对不平等的容忍
经济增速:隧道排队效应。经济增速下降首先冲击低收入群体。
人群相似性:生活经历相似带来希望
家庭观念:子女超越父母的“绝对流动性”
先富带后富不会自动发生,需要政策干预。不断扩大的差距不平等会让社会付出沉重代价。让社会结构难以善终,以大规模暴力灾难重新洗牌。
城市化三阶段:1994,乡镇企业崛起---土地城市化----2013 以人为本(工业化)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1.乐观时低估负债的风险,风险出现时因负债沉重缺乏腾挪空间。(债务缺乏弹性,收入变化弹性很大,支出变动不确定)
2.债务和经济衰退
债务会把个个经济部门联系起来,形成系统风险———原因:负债率高的经济体,资产价格下跌迅速;资产价格下跌引起信贷收缩,资金链断裂
债务累积加杠杆,是人们商业往来增加的过程,推动经济繁荣。反之,降低杠杆,由债务引发通缩,资产负债表萎缩。
经机衰退又带来不平等,债务危机对穷人和富人打击力度不一致——债的特性优先保护债权人的索赔权。
3.人性亘古不变,债务周期有起有落。
3.1金融风险集聚在银行原因:
银行规模大杠杆高
负债和资产的期限不匹配
银行信贷多和土地和房地产相关:因房地产最好充当抵押物。土地价值随着经济周期起落,银行信贷随着土地价值起落。因此,银行很少雪中送炭,却经常晴天送伞。
银行风险转移至其他金融机构:频繁的金融交易没有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反而给经济带来巨大成本。短期交易扩大市场波动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资金和资源在金融机构中空转,没有做大实体经济的蛋糕。
3.2 国际失衡和国内失平
特里芬难题:储备货币要求输出货币,产生贸易逆差,而巨额贸易逆差累积负债,威胁储备货币地位。
3.3实体企业投资需求不足
债务本身不可怕,如果能形成未来收入这可以偿还。如被实体企业吸收,也不会流入金融和房地产产生泡沫。
制造业的衰退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大量投资流入“无形资产”,服务业强调人的集聚,推升对地产的需求。
行业集中度越高,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明星企业击败对手后仍然锐意进取,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及企业规模扩张,往往带来投资减少生产率下降。
缺乏增长点的时候,流动性多流向资产市场,放松货币政策有利于资产持有者,加剧财富分化固化结构扭曲。
4.中国债务
节点:2008年,2011年,2015年,2016年
4.1企业债务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项目回报率过低
国进民退:低消乃至亏损国有企业若不能破产重组,常年靠外力输血,将挤占信贷资源,影响整体经济水平。
房地产企业债务危机:连着银行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4.2银行风险
一是放松银根。二是如果土地和政府信用担保越来越多,银行便会放开信贷,满足贷款需求。
影子银行使得金融业越来越大,资金空转,利息太高,导致脱实就虚。
5.化解债务
三条路(提高收入,压缩支出,变卖资产)
后两条会使得经济下滑的连锁反应。混改、消费不足。
还债让债务人不好过,欠债让债权人不好过。偿债过程容易带来经济衰退。
增发货币:希望凭借温和的通货膨胀提振经济增加收入,使得债务负担减轻。
量化宽松:用货币托底资产价格。推高资产价格,收益的是资产所有者,难以刺激消费还拉大贫富差距。K型反弹。
赤字货币化:金圆券
货币政策治标不治本,债务负担后的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问题也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问题。
5.2遏制新债务
搞清楚原因也未必处理好后果。因是当年的因,果是当下的果。时过境迁。当年种下的因也是当时的不得已而为之。
总体原因: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经济体系产物
所有的债务风险无疑是政府信用的风险。因为高度依赖负债和投资的发展模式没有转型,所以限制债务只是限制该模式的运作,但没有更高效的模式,所以经济增速下滑。
原则:融资体系和投资体系是一体两面。谁做投资决策,谁担投资风险,融资体系便将资源和风险向谁集中。———政府和国企主导的投资以及国有银行主导的融资相辅相成,符合经济逻辑。
我国债务风险的本质不是金融投资的风险,而是财政资源分配的风险。之所以最近爆雷,还是由于低效率的投资没法带动经济增长,宏观上导致高投资挤占消费,产能和房地产投资过剩。
结语:债务问题不是货币和金融问题,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问题。需要深层次改革。——生产效率下降,宏观上经济增速赶不上债务增速,宏观债务增加;微观上,政府过度投资,为僵尸企业输血,扭曲资源配置,加重政府和企业债务。政府为了拿到资金,依赖土地财政土地金融,推高地价上涨和房地产繁荣,提高了居民债务和银行风险。
第七章 国际国内失衡
制造业大国背后:重生产轻消费,产能过剩;国外需求带来贸易冲突
1.低消费和产能过剩
消费不足:百姓收入占比下降(工业化劳动收入相对低,服务业劳动收入相对高),储蓄率提高(计划生育,民生支出(老年人、外来人口),房价上涨)
资本价格相对劳动力价格下降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全球化问题。
经济增长角度看,资本的相对增加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工业化的必经之路。因为制造业学习效应极强,所以成为后发国家赶超的基石。但关键则在于组织动员足够的资源投入制造业开启工业化————用居民消费转为资本积累———百废待兴时,任何资本投资都有回报,加大投资加速积累。
不可持续四大问题:投资边际收益下降;消费不足,产能过剩,投资浪费,债务高企;劳动收入不如资本收入,收入差距拉大;过剩产能向外输出,导致贸易失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
投资无效则为浪费。内外需不足,实体经济动力不够,投资流向基建房地产,债务负担加重。
2.国内国际一体两面。一边失衡,另一边也会失衡。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影响贸易总量。资源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间的分配,影响投资消费比重,影响内外平衡。
3.制造业有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中国科技企业要走“市场—研发—迭代—更大市场”的良性循环,的前提是国民消费持续提升。
4.再平衡和国内大循环
4.1 提高居民收入,推进城市化(服务业大发展要靠人口的集聚效应)
4.2 要靠政府把资源还给居民,遏制投资冲动,加大民生支出(以人为本扩大消费,遏制投资冲动,科技进步核心在人提高人力资本,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4.3 拓宽财产性收入
4.4 出口刺激制造业,而进口带动服务业。服务业带动收入和就业。
结语:
市场从建立到完善需要逐步提升,完善的市场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经济发展的原因。
经济增长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玩命的买卖。在岸边只看得到波澜壮阔,看不到暗潮汹涌。
培养发展的观念:发展目的不等于发展过程,发达国家目前的做法不一定解决我们的问题;时过境迁,历史的经验不可能一直有效,也许成为负担和陷阱。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GeorgeWa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读书笔记(330页,23万字)
1.基本思想 现实和理论不符,应该关照现实 社会科学的理论不用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因社会现象...
-
下篇宏观部分笔记
-
第八章 政府和经济发展
1.任何理论都需要假设,但从理论思考到现实应用,就必须考虑政策的可行性。从发现问题到解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