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宋元间人罗璧对此也有清楚的叙述:“唐末书犹未有模印,多是传写,故古人书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纸概粘之〔犹今佛老经〕,其后稍作册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世方知镌甚便。宋兴,治平以前,犹禁擅镌,必须申请国子监。熙宁后方尽弛此禁。然则,士生于后者,何其幸也。”罗氏在这里不仅谈到书籍文字内容的制作方式是“模印”(亦即雕版印刷)抑或“传写”(亦即手书),而且还谈到书籍装帧形式在唐宋之间与此相伴随所发生的明显变化,自然应当是出自实际观察。敦煌石窟中遗存的唐人实用典籍,绝大多数都是手写成篇而罕见雕版印本,就是对上述记载最好的证明。(P5) 引自 一 传世文献有关早期雕版印刷的确切记载 实则书之称本,初乃取其本末之义,亦即援用该字作为指事之辞的原义,系“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清人王筠云“今谓之榦者是也”,用以表述誊清校定的书籍,因可据以迻录,重写别册,旧新始末相对而言,故谓之“本”。西汉时人刘向阐释“雠校”的语义,谓“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其所持之“本”,即旧有定本;而所读之“书”,则为新近写出有待校改的书册。惟新书一经校定之后,随即便可转换为“本”,供人再行转录,故举凡成书,皆可谓之曰“本”,或与“书”字连称为“书本”。(P45) 相向而立的两座墓表,其中一座采用特殊的“反左书”,使其一正一反,相互映衬,愈加凸显两座墓表间神道的中轴线性质。两侧墓表上文字的顺序,异中有同,即都是由墓园外侧推向陵墓一侧,可以向祭祀拜谒者指明神道的朝向和陵墓的位置。具体就梁文帝的墓表而言,复以其墓道朝向东方,左侧的墓表便背北向南,右侧则背南向北。在这种情况下,朝阳的铭文右行正书,向阴的铭文左行反书,亦可体现阴阳两界的差异。(P65) 引自 二 印刷术起源于唐代以前诸说辨析
11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