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恋到自我心理学再到自体心理学
自恋与客体爱恋是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的假设,是科胡特的第一个理论创新。它的基础是对这些移情的修通会让原始自恋转变为更为成熟的型态,而不会激发俄秋浦斯移情神经症的观察。因此,他选择从经典力比多理论中分出自恋态度与自我状态(同时保留自恋的力比多本质的观点)。 引自第191页 科胡特并非忽视驱力(只是驱力理论,这是另一回事),不过是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它们并将之整合入他的自体心理学中。他依然认为力比多和攻击的二元性是将重要内在经验分类的好方法。但是,婴儿与儿童的“镜映”与“理想化”需求,对科胡特而言显然更是心理发展主要的情绪养分。弗洛伊德假定,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与自我的防御运作(在超我的要求之下)之间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是原始性的:冲突本来就在精神装置之内。然而,科胡特根据其临床经验假定,婴儿天生具有一种适应性,能从具共情的自体客体环境中汲取他们所需要的。自体客体的回应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冲突一定会出现,但更重要的是,严重且持续的自体客体的机能不全将会导致不完全的或是畸形的精神建构。此处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即使仍具争议性)差异:是将冲突摆在首位,还是将缺陷摆在首位而冲突在其次,这是当代精神分析争论的焦点。 引自第193页 我们必须快速浏览一下过渡到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时的一个临床面貌:“我们可以从暴露癖驱力冲动( exhibitionistic drive impulse) 释放的神经症性冲突的角度,来评估一个患有暴露癖的孩子。”在这个评估中,他们说:我们也考虑到孩子暴露癖的功能,在于维持一种特殊型态的客体关系,并作为一种获得崇拜与赞赏的可能性技巧,以消除潜在的卑劣感、无能感和罪恶感。” 引自第188页
266人阅读
Ms. Zhe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弗洛伊德和克莱茵著作中的自恋理论
在《本能及其变迁》一文中,弗洛伊徳在讨论原始自恋时,提到婴儿觉得他们自己就是所有满足感...
-
弗洛伊德和克莱茵著作中的自恋理论
在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克莱茵第一次对投射性认同这一机制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在投射性认同中,...
-
从自恋到自我心理学再到自体心理学
-
作为一种关系型态的自恋
事实上,父母的努力是在创造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法律不再适用,边界消融,主客体相互渗透...
-
自恋与分析情境
抑郁症病人并不是死于“过量的”超我,而是死于“过量的”理想——而这种自大狂式的理想有可...
> 查看全部1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