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第七章
在市场里,价格会影响买方和卖方的行为;这个现象,似乎卑之无甚高论,其实不然。这意味着人的行为,会受到诱因的影响;当价格低时,买方有诱因多买一些,卖方有诱因少提供一些而且,这种诱因和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不只限于金钱或货币的价格。当周末酒驾车的人变多时,比较謹慎的人就会少开车或外出;当深夜里交通警察少时,红灯的人就会多一些。各种道德、良知、善恶等价值,都会通过所隐含的诱因而影响人的行为既然诱因会左右人的行为,在探讨政策或法律问题时,市场的概念就隐含一种“往前看”的态度一采取某种政策或作出某种判决,会形成哪种诱因,在未来会引发哪些行为?更重要的,市场活动本身,是由许多条件所支持。市场的概念,意味着一种条件式的思维一一在相关条件的支持之下,会得到某些结果。所以,任何政策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现实条件的检验,而不能只诉之于严谨的逻辑或精确的推论。 引自 第七章 经济分析的深层意义 对于这些问题,波斯纳法官所强调“财富最大化”和“仿效市场”( mimic the market)的论点,显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在处理或思索法律问题时,以市场里的自愿性交易为基准点,就是希望能得到合则两利的结果。而且,以市场里正常、典型的交易为基准点,而不以发生纠纷、例外的交易为基准点,就是希望发挥指标性的作用 由研究市场、供需和经济活动,使经济学者在思索问题时,会习惯性地运用体系( system)和行为反应(b behavioral response的概念。换句话说,虽然市场是由许多个别的供给者和需求者所组成,但是市场本身是一个体系;体系里的个体彼此影响,彼此牵制,也会受到体系之外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个体在行为上的反应,可能是以间接婉转的方式来表达。 最后一点,一且掌握了牛奶面包等产品的市场之后,经济学者在脑海里会用同样的概念和架构,去认知和分析其他的活动。警如,博的税负增加时,就会有许多境外或地下的公司出现还有,各种职业球赛固然是一种供需相会的市场,职业球员本身也是在某种劳动力市场里活动。因此,市场的架构,提供经济学者在思维上一个非常简洁、但是很有力的工具。 总结一下,对经济学者而言,以市场作为参考坐标有两层意义:在实质上,市场交易具有双方互蒙其利的特性;在分析上,市场架构提供了思维上明确的脉络。 引自 第七章 经济分析的深层意义 波斯纳在他的名著《法律的经济分析》( economic Analysis of Lau)一开始,就归结出经济分析的三大基本原则:第一,是价格和数量反方向变动的“需求法则”一当然,价格不 一定是指金钱货币,而可以是抽象的价格;第二,是机会成本的概念;第三,是在没有因素干扰的情形下,资源会流向价值最高的使用途径。 其次,在《一课经济学》( Economics in One Lesson)这本书 里,赫兹利特( Henry Harlin)总结经济学的精神:一个好的经济学者不只注意短期,也会注意长期;不只考虑局部,也会考虑全面;不只关心直接影响,也会关心间接影响。 相形之下,我认为,经济分析可以提供给法律学者三个重要的观念;而这三个观念,都可以借“若A则B”来阐释。 第一,法律的目的,是处理人的行为所行生的题。在经济学者的眼里,人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 regularity)。具体而言,规律性可以约略分成三个层次:最基本的,是个人层次( individual level)上的规律性;其次,最上层的,是总体( macro level)或社会层次上的规性。最后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可以称为中层( middle level)的规律性。和号外两种次的性相反,中层的规律性反而比较难掌握。 第二,若A则B的规律性,反映的是一种条件式的思维和判断( conditional statement),而且有两种意义。一方面,“若A”本身就表示一种条件,“则B”是在A成立的条件下会出现的状态;因此,这是一种条件式的命题。另一方面,“若A则B”成立,隐含着其他的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如果其他条件发生变化,那么若A则B”可能变成“若A则C”。因此,“若A则B”,是在某种前提成立的条件下,才会成立。 无论是基层、中层或总体层次上的规律性,都是在某些条件的支持之下才成立。因此,对于经济学者来说,除了注意规律性本身之外,还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一方面,他们希望知道,在哪些条件的支持下,规律性才会成立。另ー方面,他们也希望了解,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原先的规律性会受到哪些影响。 第三,是关于“若A则B”的内涵。具体而言,经济学者在分析人的行为时,不是只把焦点放在独的个人身上,而是一直保持一种体系或系统( system o structure)的观点。这个体系或系统有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在空间上,每一个人的行为,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其他人,也直接间接地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在时间上,现在的行为受到过去演化经验的影响,也会受未来的影响(前面提到重复赛局的观念)。空间的因素,呼应赫兹利特所强调的,直接或间接以及局部或全面的考虑;时间的因素,则是他所强调短期或长期的考虑。 经济分析所意味的“若A则B”,是对题作较完整的探讨,包括在描述、预测和建议( describe predict, prescribe)这三方面。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经济学者会尝试解释:在哪些条件下,会得到这种结果;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当环境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所关心的焦点会朝哪一个方向发展。如果希望追求某种目标(包括公平正义这种价值),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段比较好。 引自 第七章 经济分析的深层意义 在分析方法上,经济学所采取的基本 架构,是一般人都能朗朗上口的“理性选择”( rational choice framework)。 理性选择,是指人凭着自已所拥有的资源、在面对环境里的条件和限制下,根据自已的自由意志,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举止。在“传统”的社会里,人只要遵循风俗习惯,毋须作选择;在“统御”的社会里,人必须在封建体系的阶层结构里,顺服地扮好自己的角色,而无从作选择。因此,只有当社会演进到以“市场”为活动重心时,人才享有“理性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而理性选择的架构,也才有自然贴切的解释力。 抽象地来看,理性选择隐含一种“比较”的过程。而在作比较时,人总是有意无意地、直接间接地,找一些相关的参考坐标,作为比较的基准点( benchmark) 因此,企业家是以市场为基准点,考虑组成厂商是否更为有利;父母在考虑小朋友的教育时,是以公立学校为基准点,再评估上私立学校的优劣;单身贵族斟再三的,是相对于单身这个基准点,结婚的利弊为何。理性选择隐含比较,而比较则意味着运用基准点和参考坐标。提升理性选择的质量,当然也就意味着人们值得有意识的思索,自选择时所依恃的是哪些基准点和参考坐标?为什么是这些基准点和参考坐标,而不是其他? 这么看来,经济分析的深层意义,就是在“市场”所主导的社会里,提供一种简洁、明确、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 引自 第七章 经济分析的深层意义
5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