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佛教中圆教的意义
依照天台宗的判教,最高的标准是圆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亦是圆教。
圆教观念,可以说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观念。
“圆满”并不一定表示佛家所说的“圆教”的意义。我们用西方哲学中“圆满”(perfect or perfection)的意义,也很难确切地表示佛家所说的圆教意义。
西方哲学大体是顺着分解的路子,来说明什么是圆满或完整。它们都是透过分解的表示,分解地确定一个概念如何可能与如何不可能。
佛教所说的圆教,并不像西方哲学或宗教从上帝本身说圆教,而是从表示“上帝本身圆满”的教义上来看它圆不圆满。
而任何透过语言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的系统,都不是圆教,因为各种说法都对立不一,如基督教有一套,伊斯兰教也有一套。
佛教之所以提出圆教的观念,就是针对前面大小乘各种不同的系统所说的,其目的在于说明大、小乘各个系统何以不是圆教,并由此透出圆教的意义。圆教虽然也是教,但并不是一个alternative system,假定它也是一个alternative system,那它本身就不是圆教,而成为自我否定。
“圆教”这个词有两层意思,圆通无碍的般若精神是通大小乘的,它是个共法;而佛性之“圆满无尽,主伴俱足”才是决定大小乘圆不圆的关键。
佛性之所以“圆满无尽,主伴俱足”,并不是由分解的方式得来。
佛教里面所说的圆教,它所蕴含的无限是现实的无限,是从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而来,它不是一种假定。就表面的意义而言,只要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呈现,成佛就有可能性。
佛教认为现实上是有佛的,而且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随时可以呈现。也就是说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随时可以呈现,所以现实上是有佛的。
我们不能只是肯定有佛,必须实际上真正可能有佛才行。而这个所以可能有佛的关键即在于肯定人有智的直觉。不仅佛教,儒道二家亦须肯定智的直觉。儒家认为现实上有圣人,人人可以成为圣人,这个可以成圣的根据就是智的直觉。因此,儒、释、道三教均共同肯定人有智的直觉,也因为此种共同肯定,所以它所呈现的“圆满无尽,主伴俱足”的无限,才能成为ontological infinite,而且是actual infinite。
康德所说的德福的关系不是分析命题,而是综合命题。康德所说的最高善是拿圆满来决定,不是从分析立场上偏于一面来说的最高善。所谓最高善由圆满来决定是指德福综合起来而言,这就可以和圆教所说的“圆满无尽,主伴俱足”的意思相通。
至佛教提出圆教,福德的观念才顿时清楚起来。在此,福有独立的意义;不过虽有独立意义,却并非离开德,而仍是隶属于德。也就是说德与福之间是一种配称的综合关系。我们透过佛教的圆教观念来看康德所说的sumum bonum,最好是翻译成圆善,而不要翻译成最高善,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以圆满说最高善,而不是由德行一面之无条件说最高善。
在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康德肯定上帝的存在以保障圆善,那么康德哲学是不是就是圆教呢?不是。康德哲学仍然不是圆教,因为他只是提出一个概念。光提出一个概念,不能就算是圆教。他只是分解地讲明这个概念而已,照天台宗之判教,这仍然不是圆教。
要谈判教,必先了解《般若经》的性格。
Mr.Nem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十三讲 二谛与三性:如何安排科学知识?是不是主观主义?
空宗讲二谛,由“缘起性空”即直接可说真、俗二谛。由“缘起”视之,即是俗谛;由“性空”视...
-
第十四讲 《大乘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
在佛教教义的发展过程中,唯识宗并非最终之理境。顺着唯识宗的思想再往前发展,则是《大乘起...
-
第十五讲 佛教中圆教的意义
-
第十六讲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以及“表达圆教”之模式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是佛教的词语,或称差别说与非差别说,若用现代西方的说法,则是分...
-
第十七讲 圆教与圆善
《般若经》是从主体方面显智慧,显实相般若;《法华经》则是从法的存在上讲圆教。所以这两者...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