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义”
印度缺少意识形态,这是甘地和印度的双重失败。人民没有国家观念,而且没有与此观念相配合的态度。对过去没有历史观,除了印度教脆弱的普世主义外没有其他认同。 像所有衰败中的文明一样,它把自身削减成了巫术实践和被禁锢的社会形态。人要活着必先被贬低。这个文明在被狭隘化的同时,看上去又很完整。显然,这可能根源于种族征伐(胜利的雅利安人,臣服的原住民),其中贯穿着一种模糊的信仰,既提升了人,又贬低了人。 【“教义”】 印度教关键性的“教义一一根据其本性,所有人都必须循的正确的、被许可的方式一一是一个灵活的概念。最高境界的教义,结合了自我充实,结合了行动是责任、行动在精神上回报自身、人是神器等对个人的真理。于是这个概念不再神秘,它触及了其他文明的高级理想。 普鲁斯特同样为了写书而戕害自己,他回应巴尔扎克说,到最后,是一种“劳作的习惯”而非对名的追求令作家完成作品,此时他也很接近“教义”的概念。不过作为个人理想的真理,或者在自己身上活出真理来的“教义”概念,也可以用来使人安于奴役状态,让他们在麻木不仁的驯服状态中找到至善的精神。《薄伽梵歌》说:“尽你应尽之责,无论有多卑微。不要理会其他人的责任,无论有多伟大。在自己的职责中死,这是生;在他人的职责中活,这才是死。” “教义”具有创造性还是破坏性,要根据文明所处的状态以及对人的不同期望来看。不可能有其他。 信仰的品质不是持续不变的,要看信仰者的品质如何。 他们安于更狭隘的文明、更狭隘的“教义”和自我实现观念。身处徒具其表的文明中,他们不再为获得自己眼中的功德而在智识方面拼搏奋斗,这样的功德现在需要通过正当的宗教行为,即“正确性”来获得。 引自 第八章 复兴抑或继续
7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