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法国首都巴黎是由塞纳河中间西岱岛上的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的。在发展扩大的过程中,它不断地兼并周围的一些村庄,将其纳入市区的范围。就这样,当初一个名为雅韦尔(Javel)的村庄如今成为巴黎第15区的一部分。
19世纪初,设在雅韦尔的一家化工厂开始生产一种掺有氯化钠的次氯酸钾(如今则为次氯酸钠)新型溶液,该溶液后被广泛应用于洗衣业。人们将这种溶液称作“雅韦尔水”(eau de Javel)。1830年,“eau de Javel”这一形式固定下来。
如今,这种溶液被用作漂白剂、消毒剂和杀菌剂。次氯酸钠液净水法(javellisation)能够净化饮用水。19世纪的法国作家内瓦尔(Gérard de Nerval)曾写过这样的句子:“Des huîtres d'Ostende avec un petit ragoût d'échalotes découpées dans du vinaigre…”(将切碎的分葱浸在醋里作为调味品,配上产自奥斯坦德的牡蛎)。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经常就着醋渍分葱享用牡蛎。
“échalote”一词源自拉丁语词组ascalonia cepa(产自阿什凯隆的葱)。阿什凯隆(Ascalon)是巴勒斯坦港口城市,腓力斯人“五城”之一,位于加沙以北,雅法以南。在历史上,该城曾先后被希伯来人、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占领。1099年,第一批东征的十字军战士攻占阿什凯隆,发现并喜欢上了该城居民所种植的分葱。在凯旋归来时,这些战士也将分葱的球茎带到了欧洲。从此,分葱就在欧洲安家落户了。由于分葱原产于阿什凯隆,人们便用该城的名字来指称这种百合科植物。历经几百年的演变,“échalote”一词才具备今天的形态。屈指算来,“écologie”一词获得广泛使用不过就是这几十年来的事情。该词诞生于19世纪末,在德语中写作“Ökologie”,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黑克尔(Ernst Haeckel)所创造。其中,“éco”源自希腊语单词“oikos”,意为“家”;“logie”源自希腊语单词“logos”,是法语中常用的后缀,意为“……学”。“研究家庭周围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不就是“生态学”吗?!1866年,伯格曼和艾伦指出,恒温动物(包括人)的体积从北至南逐渐缩小。然而,其凸出部却从北至南逐渐增大。例如在阿拉斯加,野兔的耳朵和尾巴比较小,而在非洲却比较肥大。至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艾伦认为,生物的散热面积越大,它就越能适应炎热的环境。尽管该词用作名词时所包含的“举止轻浮的人,轻佻的人”这一词义已不怎么使用,但其用作形容词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我们可以用它来修饰“微笑”(sourire)、“神态”(air)、“故事”(histoire)、“眼神”(yeux)、“口气”(ton)、“暗示”(sous-entendu)等词。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该词的起源竟与动词“滑行”(glisser)有关。在诺曼底方言中,表示“滑行”之义的动词是“égriller”,该词源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的“skridla”(在雪上滑行)一词。到了古法语中,表示“滑行”的动词又变成了“escriller”。
16世纪下半叶,从“escriller”这个动词又派生出了“esgrillard”一词,意为“窃贼”和“干坏事的人”,因为窃贼在行窃时恰如雪上滑行者一样悄无声息、转瞬即溜。行窃的盗贼是不受道德约束、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由他们的行为人们又联想到了某些人放荡、粗俗、下流、轻佻的行为……于是,到了1640年,“égrillard”一词便演变为形容词,具备了现在的含义。伊壁鸠鲁(Épicure)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自古代起,人们就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误解,认为他只是一味地追求各种各样的快乐。而事实上,他的学说比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要严肃得多。不可否认,在他看来,一些快乐(如口腹之乐和爱情之乐)是“自然而然和不可或缺的”,不应受到人们的指责。但他认为,智者应力求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épicurien”一词的本义是“伊壁鸠鲁学派的,伊壁鸠鲁学说的”,但在日常法语中,人们经常用到的却是该词的引申义——“享乐主义的,享乐至上的;享乐主义者,享乐至上的人”。这一引申义是经由贺拉斯(Horace,公元前65—前8)等罗马人传到法语中的。贺拉斯就自称是“伊壁鸠鲁猪圈里一头真正的猪”(un vrai cochon du troupeau d'Épicure)。les épicuriens et les stoïciens
享乐主义者和禁欲主义者
C'est un homme affable, plein d'insouciance, épicurien sans excès.
他是一位和蔼可亲、无忧无虑、享乐有度的人。les odes érotiques d'Anacréon
阿那克里翁所写的爱情诗在奥托大帝与匈牙利人作战期间,人们开始关注起战败者的命运来。这里所说的匈牙利人,其实指的是一些斯拉夫民族。人们将其称为“Slaves”或“Esclavons”。按照当时的惯例,战败的斯拉夫人被当作商品出售。从此,人们就用“esclave”一词来指称那些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