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脏
咒骂具有文化特性性,,因此要跨文化比较咒骂是相当困难的,作者提供了三种形式——文化的、文法的,以及结构的——来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个框架是文化,在这种比较中可以寻找咒骂模式的共通点(即主导母题)。 文法的形式则关注句子的组成建材,或者说语句建构。有一套理论,用登记框架来衡量咒骂在整个语句中造成的打岔程度——这概念又称“侵入”或“穿透”(183)。 比较不同语言的咒骂的第三种形式,即以社会结构为着眼点。在这里作者引入了纯度规则、“端整度”(kemptness)和代码的概念(186)。作者认为,位于社会主流核心的人物更容易在乎自己对于语言的控制,而一个无家可归的社会边缘人则可能外貌和语言都乱糟糟的。如果将之用于比较不同的社会,那么地位角色的社会秩序井然、纪律严明,人们会对咒骂高度反感(以维多利亚社会为例,不过,在表面的缄默背后,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变态);而个人角色的社会,重要的是个人的能力和企图心,对于咒骂的态度可能更为宽松。(高度社会结构等于严格限制咒骂) 语域也是社会结构的一个面向,我们可以发现,非正式的咒骂比正式场合多,不同的情境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
3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