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生产体系
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在新的历史阶段获得了巨大的领先优势:这个国家的批量生产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美国的社会基本架构也促使所有生产力要素朝着发挥批量生产体系最大化效能的方向一起努力,美国的劳动力人口具备充分发挥生产体系最大化效能的人力资本。 这种社会体系存在两个严重的缺陷:批量生产以数量取代质量,以可预测性取代人工参与。这在战争持续期内经济兴盛的时代就已经非常明显了。因为美国人完全专注于提升产量而非质量,所以美国的产量比德国和日本都要高。。。长远来看,批量生产变成了美国的掣肘,因为德国人和日本人逐步学会了如何把质量和产量结合在一起——德国人专注于研发高质量的特种机械,而日本人则开发出了丰田生产体系。 美国社会沉迷于批量生产,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这种现象变得更具危害性——1935年颁发的《瓦格纳法》全面释放了工会组织的力量。虽然在战争期间受到短暂压制,但在战后的经济大发展年代,工会力量再次被强化。工会利用对批量生产体系的控制权来争取相对偏高的工资,还不断索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免费社会福利。除此之外,他们还拒绝引入新的生产理念,比如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引自 第七章大萧条 202
2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