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之路——从技术进口到海外投资/p146
二战后,负责日本产业和贸易政策的政府机构是METI(经济产业省),成为日本经济崛起的“引导之手”。在此过程中,国家的核心作用并非国家所有制,而是通过引导高度竞争的国内市场经济的运行。
50年代和60年代初,通产省对于所有外汇交易,外国投资,和技术进口施加严格的控制。
事实上,技术进口在日本经济重建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口主要是通过购买外国技术和获得外国公司许可证,而不是通过外国公司在日本的直接投资。技术的选择要满足特定产业的需要,即那些被通产省视为实现国家目标所必需的产业。所选择的产业还会被进一步给予优惠的金融支持和税收减让,并且受到免遭外国竞争的保护。但是,在日本国内,公司之间激烈的竞争和较量得到鼓励,结果使国内生产成本下降、效率提高。
最初,通产省将精力集中在钢材、电力、造船和化肥工业上,随后逐步鼓励石化、人造织物、塑料、汽车和电子工业的发展。
日本从一个低附加值、低技能的经济转变为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经济。这种转型的基础显然是目标明确、有选择性的日本产业政策,以及高度保护的国内经济。
1971年,日本出台了新的产业政策,旨在通过转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来解决环境污染、城市拥挤以及农村人口负增长等问题。
1974年,通产省公布了第一份长期远景,阐述了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该如何演化才能应对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很恰当地,在这个“日出之国”,“夕阳”产业要缩减,“朝阳”产业要鼓励。实际上,通产省使用产业生命周期模型作为战略优先决策的基础。
70年代中期以后,北美和欧洲保护主义措施的高涨,例如在汽车和电子工业领域。日本产业政策如“激光”般的定位精准导致了西方国家强烈的反应。实施非关税壁垒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日本公司开始在海外大量投资建设生产设施。促使海外投资增加的第二个刺激因素是“圆高”(endaka),即日圆的大幅度升值,这是1985年“五国集团”财政部长达成的“广场协定”的结果。这个政治性决定刺激了日本公司海外投资的高涨(尤其是在东亚),以利用廉价的生产成本。
芒果吻醬油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保罗·克鲁格讲竞争国家的论点描述为“危险的妄想”
国际贸易并非零和博弈,并不是肯德基和麦当劳,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关系。欧洲经济体运转良...
-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之路——从技术进口到海外投资/p146
-
关于劳动标准的争议
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在劳动标准上所持的立场仅仅是保护主义的另一种形式,目...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