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体的实践: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陈培永 周峰
12个笔记
◆ 导言
>> 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曾经这样感叹道:“《提纲》的各条,犹如短暂的火花,让走近它们的每一位哲学家都眼前一亮。然而,众所周知,火花只是眩目一瞬,却不能照明通途:在漆黑的夜晚,要想给划过的闪电定位,是何其困难之事。总有一天,我们不得不表明,这十一条看似透明的提纲真的就是一团谜。”
◆ 一、不理解实践的费尔巴哈
>>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 马克思说的对,提问方式的不同,就意味着新的问题和新的答案。
>> 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座,但王冠不是他的,甚至连他一手打造的王座,也是摇摇晃晃、力不可支。
◆ 二、思维的真理性
>> 他说:“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他还说: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的最主要形式是欢乐、光明,但你们却要使阴暗成为精神的唯一合适的表现;精神只准穿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花丛中却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
◆ 四、费尔巴哈的宗教意识
>> 实质是,这里的鸦片,是一种比喻,指的是对人的安慰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却是无可奈何的反映。
>> 这种说明,不再是为了说明宗教的起源,而是要说明宗教被消灭的实践路径。
这才是马克思的目的。
>> 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停留之处,却是马克思宗教批判的起点。
◆ 五、人的本质是什么?
>>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六、新唯物主义的出场
>> 旧唯物主义,附着于资产阶级,不理解阶级社会的发生发展方式,只懂得批判的理论;新唯物主义,依靠于无产阶级,发现了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代替理论批判的物质力量武器。
◆ 七、哲学观的变革
>> 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后记
>> 他对1861年开始的美国内战,却有过极高的评价。他说,美国“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并称赞林肯总统是“工人阶级忠诚的儿子”。
只可惜,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后,林肯死在了奴隶主派出的杀手枪下。
对于林肯的死亡,马克思深感痛惜。他说,林肯“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也许,这是所有能看到的文献中,马克思对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最高的评价。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