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现象学与无聊的伦理学
对事物采取一种超然的理论视野,也就是当我们试图“客观”时,世界就会显得毫无意义。这根源于我们想取消横亘在我们与事物之间的一切,亦即事物的意义,从而更直接地面对事物本身。当然,这只是看待事物的众多方法中的一种。 引自第113页 无聊是非人性的,因为无聊剥夺了人类生活的意义,而正是这个意义才构成了人类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动物的生活与人类生活多少有些类似,只是因没有意义而显得更贫乏。在无聊的状态下,我们丧失了世界,“此在”变成了没有世界的可怜儿。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聊中的人似乎接近了动物的存在状态。 引自第132页 我是自身所有越界行为的总和,亦即我所有行动的总和。我做了什么并不外在于我是谁,相反可以说是最明确地表达了我是谁。 引自第143页 正如米兰·昆德拉在《慢》(Slowness)里所写到的,“速度是技术革命给予人类的极乐形式”,在这种速度中,我们会忘记自己,也许还会忘记自己还活着一“慢的程度直接与记忆的强度相应;快的程度直接与遗忘的强度相应”。 引自第144页 当下取代了历史,成为意义的源泉,但纯粹的当下性,没有任何与过去的联系,无法提供多少意义。既然无法重获过去,因而也无法重获未来,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牢牢地抓住当下。 引自第146页 阅读关于乌托的邦的著作是很无聊的,一切的乌托邦都显得很无聊。诺瓦利斯有问道:“身处完美的世界,人怎么能避免无聊呢?”帕斯卡尔也强调:“让所有的需求都满足不是什么好事。”我们所生活的乌托邦几乎能满足一切需求,这个乌托邦什么也不缺,只缺意义,当我们寻求意义时,乌托邦就开始瓦解了。 罗素认为“不能忍受无聊的一代人,将是平庸的一代人”,我认为他在这里是对的。没有忍耐一定程度的无聊的能力,一个人将会过着凄惨的生活,其原因是,不能忍耐无聊,生活就会变成持续的对无聊的离。故而,所有的儿童都必须培养忍受无聊的能力,让一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活动,也就是忽视了养育孩子的重要一环。 引自第151页 在无聊的状态下,会产生空虚,而空虚可以就难免意味着善于接纳。但这也不是必然的情况。无聊使得事物脱离了通常的语境,可以对其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同时,无聊还使事物丧失了原有的意义,开启了新的意义可能。正因为其消极性,无聊包含了积极转向的潜力。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无聊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存在的视角,使人在更宏大的背景中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布罗茨基是这么说的: “无聊是时间对你的世界体系发动的进攻。无聊将你的生活置于远景之中,最终结果就是洞见与谦卑。前者促进了后者的产生,二者相辅相成。你对自身了解得越多,对你的同伴就会越谦恭、越有同情心。相应地,对在阳光下飞舞或落于桌上静止不动的灰尘,都会抱有同样的心情。” 浪漫主义者的问题就是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他以为自己必须比其他一切都更伟大,逾越所有的限制,吞噬整个的世界。这就是为何浪漫主义以暴虐而告终。界限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齐奥兰所指出的:“不将所有短暂的、我们所在意的事物排除掉,就无法想象有永恒这回事。”如果我们可以不死,存在就会毫无意义。无聊之所以无聊,是因为看起来是无限的。然而,这种无限发生在我们的这一生里,因此能显示我们自身的有限性。选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不可能有无限的选择。选择性越多,可能性越多,每个选择就变得不那么有意义了。周围是无数可供选择的“有趣”的事物,这些事物也就难免被抛弃的命运,体现不出丝毫价值。就此而言,长生不亚可可能是极度无聊的,因为长生不死也就意味着无数的选择。 引自第152页 我们放弃了孤独,走向自我中心主义;我们依靠他人的眼光活着,试图吸引他们的一切注意力,从而肯定自身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从来都没有时间考虑自己,只是考虑他/她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们也无法与日渐萎缩的内在自我达成和解,而是被迫将外在的自我扩张到极限。这是一个庞大的自我,即使是本人也越来越难以跟上其步伐。反讽的是,自我中心主义者比坦然接受孤独的人更孤独,因为前者只是被镜子所包围,而孤独的大可以发现真正的他人;前者只会想“我真不容易”,而孤独的人能认识到所有人都不容易。 引自第154页 良知有助于个人反省自已的生活,而这需要时间。在今天,效率已经成了伟大的口号之一,我们更愿意一切都飞速而过。事物都是一蹴而就,丧失了能深深影响我们的那个过程。但生活必须从容不迫,否则,就会遗失一些基本的元素。外界环境不那么有利于我们反思无聊,正是因为对于无聊的体验,部分就是要花费时间的,我们没有选择花费那项时间,而是放逐了无聊。通过假期、电视、饮料、毒品、滥交等消费方式,人们变得快乐了吗?很难这么说,然而,大多数人确是至少有一段时间不那么沮丧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扪心自问:除了消磨时光,这些享乐还有什么价值呢?我们可以想象:不断地刺激大脑的愉悦中心,生活就会变成一个不间断的有趣旅程,从出生到死亡。但如果那样的话,看起来就太没价值了一放弃活着的痛苦,就是使自己失去人性。我们感到需要给自已的存在找一个理由,仅仅是一系列互不相干的肤浅体验是不够的。即使能为每一单独行动找到理由,为整个这些行为进行辩护的问题依然存在,亦即我们所过的生活。过上一种自我苦行的生活,是我们的责任。与此同时,借用昆德拉的说法,这种生活总是在别处。好好生活的责任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回到无聊。无聊的一种道德律就产生了一之所以继续停留在无聊中,是因为其中有一种回声,这种回声是对更好的生活的承诺。 引自第155页 作者在内的许多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对于忧郁者来说,想象着自己的精神生活异常深刻,这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尽管这或许往往是一种虚假的安慰。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就是肤浅的人。当然,更常见的是既不快乐又很肤浅。 艾略特在《鸡尾酒会》里借一位无名客人之口说道:最终没有什么理由要待在黑暗里,除非忘记自己曾生活在阳光下。 引自第158页 在海德格尔看来,无聊本身就能获得意义,只要无聊真正变得深刻,就能产生向另一存在模式的转向,以及向另一时间的转向,即瞬间。 引自第165页 生活中缺乏重大的意义,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意义就烟消云散了,单方面地关注意义的缺失,会使其他一切意义黯然失色,然后,世界就真的看起来像是化为了泡沫。深层无聊的来源之一就在于,当我们应该满足于小写的意义时,却要求大写的意义。即便没有伟大的意义,也有日常的意义,还有无聊。无聊作为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生活本身的重力,必须被接受,这不是一个伟大的解决方案,无聊问题本身就没有答案。 引自第165页
46人阅读
城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无聊的问题&无聊的故事
对付廉价的享乐,最好的解药是对死亡的记忆——记住你将要死亡。我认为阿多诺说的很对,一个...
-
无聊的现象学与无聊的伦理学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