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弗格森谈欧洲一体化和美欧关系(2003年)
世纪之交,欧盟似乎是唯一堪与美国相提并论的政治实体,它的人口更多,经济总量相当,新生的欧元对美元构成挑战,文化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伊拉克战争暴露了美欧分歧,欧洲想要一个多极世界,摆脱对美国霸权的从属地位。有些人用“新拜占庭帝国”形容欧盟,对应形容美国的“新罗马帝国”。亨廷顿等学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是转向多极世界的重要分水岭。
弗格森认为,欧盟的内向性格和非中心化的协作模式使其无法成为帝国,“军事上的弱势导致它反对强权政治”。他写道:
欧洲是一个奇怪的联盟,它是一个幻想着成为联邦,却从未成为真正的一个联邦的同盟。它有行政机构、立法机构、一个上议院、一个中央银行、一种共同货币、一面旗帜和一首国歌。但是它只有极小的共同预算和最低配置的共同军队的框架。跟欧盟设计者的初衷不同,更多的决议仍然需要国家政府在欧洲理事会会议和政府间会议上作决定。欧盟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邮政系统、一支共同的足球队,甚至连统一标准的电源插座也没有。 引自 欧盟的劣势 // 223 欧洲衰落的趋势仍在继续。它的人口虽然众多,但已经老龄化;它的经济表现不佳,1990年代以来增长率低于美国;生产率虽然不低,但劳动力市场弹性不够,工会过于强大,工作时间较短,失业率更高;欧盟对外贸易有顺差,但这是内需增长缓慢和以共同农业政策为代表的保护主义的结果,关税同盟成功而缺乏效率;货币联盟和《稳定与增长公约》加剧了德国通货紧缩压力,“新欧洲”国家将因为生产率较低、福利水平较高和缺乏货币政策工具而陷入困境。欧盟存在两个明显的民主赤字:一是欧洲议会虚弱,未经选举产生且不对任何人负责的欧盟委员会削弱了合法性;二是大国代表性不足,东扩进一步增加了穷国和小国的比重。人们对“欧洲”的归属感不高,民族认同仍占主导地位,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和对移民的排外情绪将形成张力。戴高乐在1962年说的话至今适用:“就目前来说,欧洲只能是一个欧洲国家。当然,欧洲是存在于神话、故事和庆典游行之中的,但仅此而已。”
作者的结论是:
美国既无须害怕欧盟的扩大,也无须担心欧盟的深化——至少因为这两个过程是互相对立的两个过程。一个联邦的欧洲的出现就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言论是基于对欧盟发展状况的根本误读……综合以上所有这些原因,一个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看起来是那么的遥远,而且可能只是难以企及的雄伟梦想罢了。 引自 神话、故事和庆典游行 // 240 过去近20年的发展基本应证了上述判断。作者提出,美欧合作的收益远大于竞争。双方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文化上彼此交融,在反对恐怖主义和维护地区安全方面具有共同利益。言下之意是,需要加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它必须且只能由美利坚帝国主导。问题是,欧洲人是否愿意呢?就算不愿意,还能怎么办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