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释读《三字经》
有意思的是,孟子说的恻隐之心,就是平克说的移情;孟子说的羞恶之心,就是平克说的道德感;孟子说的辞让之心,可类比平克说的自制力;孟子说的是非之心,又近于平克说的理性。孟子的“四端说”,仁义礼智这个说法,还真的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高度契合。 引自 上编 释读《三字经》 精义
所以父亲去世时,孟子肯定已经成年了。 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实,两千多年来一般人多不理会,只能说明大家都太热爱一个寡妇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成材的故事了。 引自 上编 释读《三字经》 文化谋杀父亲,又如包公由“嫂娘”带大。
老子对儒家这种心态,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最推崇的是“璞”(朴),原始状态最好,越加工越糟糕。但道家思想,只能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按摩,实际社会影响不可能太大。在民间有更深厚基础的道教,虽然尊老子为教主,对玉的崇拜却比儒家更疯狂,主张“服玉者寿如玉”,把玉作为长生不老的药饵。修炼成功的境界,更是处处和玉挂钩,大家最熟悉的,自然就是“玉皇大帝”。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对玉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但既然要在中国扎根,对玉也就喜欢起来,比如用玉造像就很常见。 引自 上编 释读《三字经》 南郭刘勃老师不是在“道场”群里,竟未采远山先生之说。
邓晓芒先生的《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说: 建立在权力意志之上的神谱,导致最初的神不是至高无上的神。我们中国人一般认为祖先越古老,就越尊贵,最初的人类始祖是最崇高的,地位随着世系的下降而递减。希腊的神的地位是可变的,最开始是天神乌拉诺斯统治整个宇宙,后来被他的儿子克洛诺斯推翻,阉割并打入地狱,这就带有强烈的侮辱性了(儿子阉割自己的父亲,并打入地狱)。然后克洛诺斯又被他的儿子宙斯推翻,也打入地狱。这就意味着谁要是能占据统治地位,谁就可以为王,所以在《神谱》中以血缘关系为线索,但是已经掺杂了权力意志的因素。 引自 上编 释读《三字经》 刘老师说,中国的权力斗争往往喜欢拿道德来做包装。克洛诺斯的主权是单向的、唯我独尊的、蛮不讲理的;宙斯创立的秩序则是审慎且有分寸、和谐且有节守的。不论东西,权力意志被包装都有一个历史过程。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女主人公为了让哥哥入土为安,不惜违背城邦的法律,有一段著名的独白: 可是在聪明人看来,我这样尊敬你是很对的。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死了,或者我丈夫死了,尸首腐烂了,我也不至于和城邦对抗,做这件事。我根据什么原则这样说呢?丈夫死了,我可以再找一个;孩子丢了,我可以靠别的男人再生一个;但如今,我的父母已埋葬在地下,再也不能有一个弟弟生出来。 这段话颇有《左传》里“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的味道。安提戈涅贞洁观念如此之淡,春秋以后的中国人未必看得惯(后世的欧洲人也看不惯),但从孝悌的标准衡量,她实在是可以算标兵的。 引自 上编 释读《三字经》 暗掠《管锥编》论《左传正义·桓公十五年》
《圣经》里面,上帝让亚伯拉罕杀了儿子以撒献给自己,亚伯拉罕毫不犹豫地要照做,直到天使出现阻止了他。这固然体现了亚伯拉罕对上帝的信仰之坚定,也一样体现了他对儿子拥有绝对权威。而小以撒面对父亲的屠刀毫无畏惧,对上帝的信和父亲的孝,可谓浑然一体。 引自 上编 释读《三字经》 经文未叙以撒
一般认为,“三才”思想源自《周易》。实际上,人抬头看见天,低头看见地,想一想我是谁,很容易觉得三者同样神秘而使人着迷,“三才”思想的产生,甚至有可能比《周易》更早。是《周易》体现着“三才”,而不是“三才”源自《周易》。 引自 上编 释读《三字经》 三才源于《中庸》,参看庞朴关于阴阳、五行、尚中的论述。
甲骨文中,只有“春”字和“秋”字,却没有“冬”和“夏”,可以推论,当时一年只分两季。朱凤瀚先生更推论,四季四时制度在西周之末、春秋初年才出现。这样看,我们最早的编年史叫作“春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引自 上编 释读《三字经》 古英语无专指春、秋之词,莎翁诗曰“阁下与春(summer)孰短长”,真是四夷之邦。
6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