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页
我的朋友说,她觉得‘现在我能做一个女人了。这件事不再是可羞的了。我不再秘密地幻想我是个男人,就像以前那样,在我有孩子之前。现在我可以看得起过去我认为可耻地事了’。她的回答令我惊异。在那些年里,我们同在一起开会学习,我的想法却大致相反——现在我不必再做一个女人了。我不必做母亲了。做个女人一向是可羞的,但我以前以为没有别的出路。现在‘女人’这个想法本身已经可以不要了,‘女人’是我的奴隶姓名。女性主义将给我自由去寻找一个另外的全新的身份。 引自 2.运动的规模和特色 单就“做个女人”而言,很多女性成长过程中都会为女性身份而感到羞耻,或者认为女性身份不如男性身份“高级”,因而产生想“做个男人”的念头。大概在我小学的时候,有段时间每晚睡前都会幻想自己醒来,或是生了场大病之后,突然变成男孩了。我不想穿戴任何女性化的服装和饰品,害怕因此被异化为男性主体外的“她者”,而家人也没有强迫我必须“做个女孩”,于是我开始自由地混迹在男生小团体。直到上了初中,我意识到我不可能突然变成男孩,而且有明显“女性特质”的女孩也很可爱,不仅可爱,还很优秀。我们做数学题不比男生差,男生的作文却永远不可能写得比那些女生好,我们能考班级第一,也能下课逛街泡吧。女生写字更好看,还会画画,会跳舞,会乐器,更干净。然而,具备这些特质的男生,往往会被排除在男生群体之外,那群臭烘烘的男生会用“娘”来形容一个“像女孩那样干净”的男生。
女性群体本身是多样化的,女性主义也有不同的流派。对于上述段落中的差异,我认为是我们可以接受生理上的女性性别并不比男性性别低等,因此自豪地“做个女人”。而在社会上,我们可以摒弃他人定义的“女性的模样”,不必按社会的要求必须“做个母亲”,而是自由地根据个人发展选择是否成为母亲,去追寻无关性别的“人性的模样”。总之,女性群体内部的认知差异,是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转化为冲突而互相攻击的。
3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