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对霍克尼来说,相机始终是铅笔一样的存在
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
1937年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如今被称为“英国艺术教父”的他,早在11岁时就知道自己要当一名艺术家,26岁时已名声大噪。他与安迪·沃霍尔齐名,是艺术圈中著名的同性恋艺术大师。
保罗·乔伊斯 Paul Joyce
电影制作人,拥有一家名为Lucida Productions的电影公司,主要拍摄艺术类纪录片。 他是大卫·霍克尼的好友,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因为工作关系,他曾有大量机会和霍克尼在一起,对霍克尼那一时期的生活、工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SX-70系宝丽来相机
他发现,从用宝丽来进行创作转向135(以及更小的120)进行创作,一方面很自由,一方面又很简易。胶片可以在路边的快照店冲洗出来,拍照的过程也快了很多。他无须再花两到三分钟等每张宝丽来照片都打印出来。但是,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在霍克尼使用135相机创作的时候,他需要先把整个图像都装在脑子里,实际上是要将最终的图像先视觉化。宝丽来相机的创作过程允许霍克尼慢慢把照片组合起来,而且在创作一件作品的三到六个小时里,他也可以对最初的想法有一定程度的反悔或改变。然而,使用传统拍摄手法进行创作的话,在胶片冲洗出来之前,霍克尼只能把图像牢记在心里,在相机里。因此,他就得尽量减少误差。这种严苛的要求以及宝丽来相机所提供的自由,让霍克尼爆发式的创造实践持续了不止数月,而是数十载。 引自 前言……………………………………1 1985年,霍克尼经典的摄影作品《繁梨花公路》问世了。然后,他公开表示自己将不再进行摄影创作。我们这些和他过从甚密的人都知道,他这辈子不可能做到不碰相机。确切地说,他将相机视作各种各样机器中的一种。这些机器能激起他的兴趣,唤起他艺术创作上的好奇,包括如传真机、复印机、激光打印机和电脑。他还开始使用一架8×10的大画幅相机进行创作,以此来制作电脑合成的照片一这是他首次在没有专业人士协助的情况下,在他位于好莱坞的工作室中独自完成的创作。 引自 前言……………………………………1
131人阅读
有颗糖叫二宝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前言|对霍克尼来说,相机始终是铅笔一样的存在
-
对话1|伦敦1982.7
David Hockney, David Stoltz, Ian Falconer 2007 by Michael Childers 蚀刻板画 是板画的一...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