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十一章
夏天,一入三伏,他们和村里的其他娃娃就脱得一丝不挂,男娃娃,女娃娃,成天泡在东拉河里,耍水,互相打闹着给光身子上糊泥巴。一个夏天过去,都晒得黑不溜秋。秋天,是黄土高原的黄金季节。他们一群孩子就在野外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常常把肚皮撑得回家连饭也不好好吃,在这个季节反而都消瘦下来。 农村的风光就是这样,一进入夏天,河里有了水就去河里玩。我现在仍然记得那段时光,炽热的阳光,温热的河水,赤露的小孩子,在河里打闹嬉戏。有些会游泳的就去比较深的地方玩,像我不会游泳的就在浅的地方玩,不过可以抱着皮球或者空的装油的塑料瓶子浮在水面上。有时候因为泡在水里时间太长了,嘴唇都会发紫。那段时光真的悠长。
石圪节离双水村近,可以每天和同村的学生相跟着回家吃饭,花费并不大。那两年,他就象后来的少平和现在的兰香一样,每天下午回家,第二天早上天不明就起身,带一顿干粮,和其他娃娃摸黑赶到石圪节。 小学在村子里上的,教室很简陋,书桌是那种两个人一起用的桌子,椅子也是长凳子,两个人一起坐。桌子由于时间久远,用的人比较多,所以上面被刻画了很多字迹。操场是土面的,没有沥青跑道,操场最多的除了土还有石头,镶嵌在地面上。操场有两个篮球架,同样因为时间久远,比较破败。我记得很清楚,每逢学校放假回来,操场上都会长满人高的草,因此开学的头一天往往是打扫卫生为主。学校有一到五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教室,教室地面也是坑坑洼洼,不平整,黑板因为长久的使用,有些地方板面已经脱落。
学校大概有八九个老师,有的年级比较大,据说教过我的父辈;有些比较年轻,是新近调过来的。印象中记忆比较深刻的老师是一二年级教过我的袁老师,我们都叫他老袁,他好像教过我们数学、语文,还带我们跑过步。袁老师好像因为吸烟的缘故经常吐痰,他吐了痰,然后会用鞋来回拖擦几遍,这样痰会干得快,因此在他坐的地方,痰迹非常明显。袁老师不仅教过我,而且教过比我小七八岁的侄女,侄女之前给我说:“老袁还是会‘蚂蚁蛰’。”我听后哈哈大笑,所谓‘蚂蚁蛰’,就是袁老师惩罚犯错的小孩的一种方式,用手指甲掐住一点肉,让学生好像被蚂蚁蛰过一样。现在我试着自己给自己蚂蚁蛰,其实一点不疼,但是那时候我们都怕老袁的蚂蚁蛰。我印象中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受过这种蚂蚁蛰,但是我的同伴们受蚂蚁蛰时的表情还历历在目,让人不禁长笑!袁老师带我们跑步的时候也非常有意思,他喊跑步的口号是:一二三三四,而不是一二三四,当时我们第一次听到他喊的口号时,都是边跑边笑。
袁老师家在镇上,每天早晨骑着车子来学校教书,几十年如一日。袁老师教书认真,我印象中数学的第一次满分好像就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等我们在小学毕了业,他又在村子里教了几年书就退休了,听到过他最近的一次消息是他儿子结婚的消息,也不知道真假,只是听说。我现在想来,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默默几十年的坚守,每天骑着车子上班下班,传授知识,真的得要一份恒心。而今我回望自己走过的路,身上似乎缺少了这种坚守的信念,多了几分浮躁。
初中的时候来到了镇上,镇中学离家大概8里路的样子,但是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距离挺长。我现在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来镇上赶集,当时我刚学会骑车子,但是那天遇到了挺大的风(具体多大不知,在我的儿时印象中很大),我骑车子骑着骑着就感觉很累,觉得前面的路还好长好长,当时就不想再骑下去了,后来都不知道怎么回的家。我们每天在家里吃早饭,想想那时候妈妈真的辛苦,每天都要起早给我做早饭。吃完早饭,大概6点半就要集合从家里出发。路程虽然挺长,但是有小伙伴相陪,我们在路上聊天取笑打闹,就觉得路很快就走完了。中午的时候,冬天午休时间短,就在学校吃,夏天午休时间长,有时候就骑车子顶着烈日回家吃饭。下午放学,冬天有时候都天黑了。印象中有一次,天下大雪,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路旁的麦子地都被皑皑白雪覆盖,那时世界真的成了琉璃世界,后来读到的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以及《红楼梦》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那一回,总让我想起那天的情景,特别有感。
人真的奇怪,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往往不是花时间最多的事情。我回忆儿时,印象中最深刻的不是学习,而是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今天忽然看到《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回忆儿时和润叶一起长大的情景,勾起了我的回忆,写下这段话,防止以后的忘记。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