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许子东重读鲁迅》
1919年五月四日,一群穿着长衫的北大学生——其实大部分也都是富家子弟——摇旗呐喊走到天安门广场,然后火烧赵家楼,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广场形式的公民参与。结果还局部成功了,当然背后有士农工商甚至官方某些集团的支持。从此以后,我们看到广场变成为比太和殿更加重要的公民参政的方式。
太和殿当然后来就演变成会议厅与大会堂,但总跟广场是不同的。在议会道路走不通时,广场就出现了。一旦广场集会游行变成公民参政方式,其主力或先锋就常常是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尤其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近年来,也不止近年来,多年来都有我的学生来问我对学生运动的看法,我看着他/她们,红扑扑毛茸茸的稚气的脸,流着热情的汗水,我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我自己是没有见过刘和珍君参加的“三·一八”事件,也没见过“一·二九”学生运动,我间接地通过广播电视,见过“八一八”检阅红卫兵,后来又有1976年的“四五”事件,还有等等。
这些学生参与的政治事件当然性质是很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但也总有一点点共同点。第一是很多学生天真幼稚,充满自以为正确的理想。第二是学生运动如果有实际成效,通常要和整个社会形势,尤其是高层的政治变革有关。第三是说实话大部分的学生运动都是先锋也是棋子,常常要牺牲也常常被人利用,用完即弃,所以大部分都是悲剧。我再说一遍,学生运动相似的只是形式外表,性质是很不一样的,不可同日而语。
我再强调一下,许广平那天本来是要和刘和珍君一起去抗议游行的,因为鲁迅的劝阻,叫她抄文章才没有去,可以说是捡回一条命。
鲁迅为什么劝阻呢?我们今天回头看,一方面是鲁迅对这种抗议形式的成效也不以为然,可能没什么用。另一方面毕竟事关自己的家人,但也正因为如此,许广平同学们的牺牲就更令鲁迅先生痛心。这里有一种无法言传的,怎么来说,就是很隐隐的歉疚感,对刘和珍君,对所有无辜的年轻的牺牲者。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