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4《复杂世界的明白人》读书笔记(全文)
84个笔记
写在前面
反思以前的事,我想告诉大家,奋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需要你加倍的付出,顶着巨大的痛苦去努力。不过,对我来说事实不是这样,奋斗全程并不痛苦,也没啥明显的感觉,因为陪伴我的,有写作,还有分享。
人生的三道窄门
所以,教育有这么几个目的:1.获得文凭;2.会使用几个先进复杂工具;3.掌握参与协作的基本知识。
绝大部分人在“教育”这道门上碰得头破血流,学历高不高是次要,毕竟人生路漫长,今后翻盘的机会非常多。但是,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认识不清,常识感太弱,总是在没谱的事情上拧巴,不能理性地看待问题,没有主见,不会去吸收新东西,看到不理解的东西就觉得是在瞎搞,那么不用怀疑,他的人生掉坑里了。我们为啥要终身学习,不是因为知识有多值钱,而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讲道理、能吸收新东西的容器,这样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不会本能地去忽视,而是会去研究下这个新鲜事物到底是啥。
财富累积就是这样,跟上班赚钱和学习新知识完全不是一码事。关于赚钱机会,现在流行叫“风口”。抓住一个“风口”,你可能就不是多赚20%或者30%,而是成倍往上翻。
但是无论如何,要怀有一种开放心态,碰上新东西敢于并善于去学习,说不定哪天就会有意外的惊喜。
这些年混江湖的一些心得
这些年我有个感受,人可以选择自己做的事,做的事也会反过来塑造人,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大城市是修罗场
恰好相反,努力和进取是给我们“保底”的。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但是不努力连个差的结果都保不住。如果想更进一步,那就需要一些复杂的操作,比如需要有人拉扯你,或者你不小心步入一个新兴行业,或者不小心接触到了什么厉害的玩意儿。
从长期来看,只要环境足够多样性,优势和劣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且你的工作成果很多时候是和社会认同相关的。
现在我们这些努力成果,换个环境,或者换个评价体系,就能卖出完全不一样的价钱。而大城市,就提供这样一种多元的交易环境,换工作、换环境都容易得多。
我觉得有地铁的可能也不是很小的城市了吧(来自一个没地铁的小小城市的人的感想)
在小地方,你可能到点就下班了,偶尔一次加班到十点多,看着地铁上空无一人,很容易陷入自我怜惜,觉得自己太不容易了。
我在评论区里说,进步本身就是对自己下黑手,如果没有压力,没人能下决心伤害自己。个人也一样,感受到危机,感受到差距,才会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造,改掉各种奇怪的毛病,戒掉自怨自艾。
也就是说,虽然一线城市比其他地方工资高,但是,如果你把多出来的这部分钱都花掉了,那么当你有一天需要离开一线城市时,你的青春年华就相当于变成了那座城市的燃料;如果你把多出来的这部分钱攒下来,带到二线城市,那就相当于一线城市给你提供了燃料。
年薪百万和自己做生意年入百万哪个更优秀
上班和做生意是两套逻辑。
CHAPTER 2 大神是怎样炼成的
从事后的情况来看,大厂的岗位并不是稳定,而是他作为一颗螺丝钉,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状态,因为无知而充满安全感。
公司在市场这个大海里就跟一艘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船一样。只有站在甲板上的船长能看到全景,并且知道明天可能是什么天气。他慌得要死,每天都觉得无比凶险,可是下边的人反倒是充满安全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站得越高,看得越全,越慌越痛苦。
几乎所有赚到钱的人都清楚一个道理,“赚钱的本质是信息差”
现在有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好像叫什么“非物质成瘾性研究”,专门研究什么机制可以让游戏保持热度,让玩家一直玩下去。
现在回到主题,如果你当上了老板,手底下有了人,你就有了选择权和自主性,可以把不愿意做的乏味的事“外包”给别人,而专注做点有挑战性的事。你的工作性质就变了,工作变得像是打游戏,刺激而不乏味,尤其在赚钱多的时候,工作状态好得不得了。这也是为啥我之前说,创业是条单行道,一旦开始创业,基本就回不了头,因为那种紧张刺激、自己做决定自己收钱的欢乐成瘾性太强,创业者们基本上不可能再回格子间,听别人指令给别人做事了。
选择好难度,选择适当的挑战,不断提升自己,谁都能有个好结果。我经常说,成年人在知道社会的真相后,要早做准备,弄清楚哪些事是在为你的老板凑首付,哪些事是为你自己赚首付,避免虚妄的安全感,在平时生活中融入变化,不要害怕,折腾起来。
人生的关键是主动去吃苦
我这些年也有这个感触,很多时候,你想把事情准备得差不多了再下手,往往结局不太好,经常是一直准备不好,一直下不了手,最后无处下手导致想做的事不了了之。
百万成神
有些事我其实依旧说不清楚,不过“数量”确实是绝大部分技能的关键指标,比如一般吃鸡游戏里,玩到三百多个小时就会发现自己有明显变化,基本能做到指哪儿打哪儿,并且之前看着巨难无比的一些操作也能在电光石火之间完成。
“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本身是一种自我设限。性格、财富、知识、见识、社会关系,这几个变量都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说个比较明显的,财富上升会让人的性格变得明显开朗阳光,社会关系也会变得和谐很多。
性格本身不是百分之百不可以变的,往往是一种个人经历形成的结果,如果换个工作或者行业,时间长了,性格说不定就变了。
一本书看完了,到底记住了多少?其实很好检验,把看完的复述一遍,能复述出多少,就是记住多少。再过几天,内容大部分都忘光了,但是其中一小部分会伴随你一辈子,这部分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几乎能做到信手拈来,信手拈来的记忆就是肌肉记忆。
高手和菜鸟的差别就在于高手的肌肉记忆库里工具多得多,可以基本不出错地快速把工具箱里的东西拿出来一顿操作。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是这样,一般都有个“工具箱”,高手做的就是多练习,把这个工具箱里的内容沉淀成肌肉记忆,占领先机后去抢下一个山头。
人的所有行为本质都是在执行心智下的命令,人是没法在悲观预期下全神贯注、火力全开的,而问题是,有些事情你全神贯注都不一定能做好,如果三心二意,那就更完蛋了。
整体而言,想做好一件复杂的事,积极的情绪、良好的身体状态、深厚的知识储备缺一不可,我们生活的日常就是不断打磨这几样,别让别人影响了。
大家都有感觉,在一个领域知道得越多,学习得也就越快,因为前期啥也不懂嘛,学的东西都是新的,难免沮丧。后期存量很大了,新的东西就接近15%法则了,学起来又快又准。所以教育有两部分,前期的填鸭式教育,等到底子好了,就到了15%的快乐教育阶段,别人学得轻松,你学得苦,那是因为你俩不在一个学习阶段。其实学霸们都是这样,他们能快速跨过前期的焦虑期,迅速进入后期的“15%学习阶段”,越学越快。我这些年招聘到好几个高手,我发现他们学习新技能的过程并不快,但是能一直在那里琢磨,每天集中注意力保证投入时间,很快就进入“15%学习阶段”了。而一些表现比较差的,看着也在学,但是每天实际投入时间太短,一直跨越不了筑基阶段,也就迟迟不能进入“15%学习阶段”。
达到年薪百万需要掌握什么技能
咦,神也说过类似的话。
这个数听着还不错,其实也没多少,生活并不会比年薪三十万那会儿改善太多,三十万是个分界线,过了三十万之后生活改善的体验就不再明显了。
我这几年倒是觉得,如果你喜欢,做一辈子技术也没啥问题,不过绝大部分人到了三十多岁心态就崩了。
不少年轻人人生经历少,还不了解最影响人做技术的事根本不是技术本身。
人和人的身体素质其实属于“硬差别”,有些人真的是身体素质非常好,所以也希望大家平时要加强锻炼。
人这一生吧,看着很长,其实能打冲锋的日子就那么几年,而且人的努力是逐步贬值的,越往后越不值钱。
我听我师父说,人到了三四十岁,可能会因一场病,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改变。
很多东西,你现在看着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但是五年、十年后发现自己竟然也走到了那一步。婚姻、孩子、自己的身体情况、老人的身体情况,这些事都会改变人的观念,慢慢地各种因素的权重就都变了。
CHAPTER 3 起点不高该如何向上攀爬
每个人一生中有好几次重新选择点位的机会。差不多背景的人,处在不同的位置,就是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位置”不仅影响人的前途,而且影响人的想法和观念,甚至生活态度也跟着“位置”变。
环境会改变人的思维,而思维会进一步改变个人境遇,从而进一步改变人的思维。
大家一定要有个常识,越在下层越是自由竞争,讲的是规则,越往上走,越是熟人社会。甚至打个游戏,顶级段位的那些人互相也都认识,因为段位越高人越少,越容易变成熟人社会。马太效应也是这样发挥效果的,你能力越强,帮你的人能力也越强,到最后你的整体实力就是指数倍地强。
高考这个游戏跟参加工作后的游戏,玩法不太一样。高考更加单元化一些,你只要凑齐那么几个装备,就可以打倒一个大Boss,拿到奖品。参加工作后,游戏规则变得越来越古怪,甚至并没有明确的关卡和Boss,你不可能像高中一样,通过学习这一个动作就取得最后的胜利。你需要进入相对上升的行业;拥有赏识你的领导,且领导自己挺有能力,这样他升上去后才能把你也带上去;拥有不错的运气,而且你的能力还得很强,有足够的积累。你把这些凑齐了,才能每隔一段时间闯一次关。如果凑不齐,甚至连闯关的机会都没有。不少人的痛苦就在这里,毕业后闯关的标准似乎变得飘忽不定,几年过去了,当初远远不如自己的人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而自己还在原地。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入了自己编织的困局的,想要走出来就需要自己想办法。面对不利处境,我们一反思就能明白,当初其实有过机会,只是当时被恐惧控制,选择了在舒适区待着,后来可选择的路越来越少。想清楚这些虽然不会让我们的现状立刻好起来,不过可以让我们避免今后的路越走越窄。
寒窗苦读和财富之间有啥关系
责任心比较关键。责任心大部分是天生的,有些人做事就是负责,领导交代下去的事肯定会办妥,即便没办好也会有个合理的说法。
这些素质,就叫“心劲”,大部分人在毕业三年内心劲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相互利用的关系也是关系,人很少会背叛利益。
毕业后走上社会所面对的江湖,可以理解为无规则竞技场。高考考场不让带手机,不让作弊,因为那样不公平,但是来到社会这个竞技场,你面对的是无规则竞技,你可以找朋友,你可以全网查资料,你可以动用家庭关系,你可以调动一切你能调动的资源,来赢得这场竞技。
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问题: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当然不会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但是,如果你通过十年寒窗苦读,把自己送到稍微高一些的起跑线,你的头脑已经被武装过了,而且有搞定超复杂问题的决心和方法,在毕业后依然保持积极性,踏踏实实做事,再加上有运气加持,你的前景谁都没法想象。
CHAPTER 4 国运向上,个人怎样赶上潮头
整体来说,深耕国内市场,提高科技水平,抑制贫富分化,完善市场秩序,打击资本投机和恶性的那一面,这些方法没什么问题。而且如果能长期坚持,未来可期。
曾经人才流失严重的我们是如何赶上的
大部分成功的团队都是在搏杀中前进、在残酷的竞争中成长的,经历变成经验,经验再变成策略和心智,反复迭代,普通人在这个过程中也能爆炸式地迅速成长,厉害的人会迭代式地成长得更快。
在所有的固化里,最可怕的其实是“大脑皮层”的固化,人慢慢开始变得保守,不再冒险,不再尝试任何可能性,否定认识范围之外的一切事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回头再看,所有的困难都是奖赏。
两百年来的技术追赶之路
对利润和战争胜利的需求是技术进步的关键。
科技、贸易、战争,它们本质是一个正反馈循环,三方纠结进化。科技可以提高战争和生产效率;战争可以抢殖民地扩大势力范围;殖民地和生产增加财富;财富又可以反哺科技。航海、冶金、火药和天文等技能点,又是为了服务上边的那些业务,所有技能点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设的,最终目的无一例外是利润。
我查了下《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发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比例差不多也在2:8。这个投资非常关键,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在咱们国家还没研发成功心脏支架的时候,国外企业要多少我们就得给多少,毕竟是关乎性命的医疗产品。但是一旦技术研发成功,国产能够替代进口,心脏支架直接从一万多元跌到了几百元。
“科技无国界”本来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当我们自己拥有了某项技术,或者拥有了替代品,我们才能够挺起腰杆说话,不然随时会被扼住喉咙。
CHAPTER 5 立足当下,看清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完全不设限,它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毕竟很多企业都以逐利为主。打工人被KPI给约束着,职业经理人也有自己的盈利目标,在目标面前,道德规则都被弱化了。
但一件事很难,不代表就不去做。如果一个人总是挑生活中容易的事来做,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废物。一个机构或者组织也是一样,更得去做艰难的事。如果有些税比较难收,就不去收了,专心收好收的,这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最后变成谁守法就欺负谁。
为什么说电动车是我们的未来
有些东西我们可以不用,但得有后手,防止别人借那些东西来整我们,毕竟这个世界的本质还是丛林社会,傻白甜基本没什么活路。
因为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有接近天际的技术堡垒,我们突破困难,各种技术专利也都是别人的。在燃油车领域,我们就像长工似的,累死累活搞生产,最后大头让欧美赚了。
几年前有个同事重仓电动车股票,他说了一件事:如果你相信电动车是未来,那就不用担心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出赏格让天才去解决,所有问题都会被攻克,我们只需要相信这一点就可以了。如今他靠这个理念基本实现财务自由了。
被热议的“内循环”到底是什么
不过单纯的分配并不能解决问题,还要把蛋糕持续做大。在这方面,美国其实做得最好的事情是“国转民”。什么意思呢?进入20世纪之后,明显出现一个问题:技术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高,如果私人部门搞研发,就算急死也搞不出多少来。比如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几项关键研究,原子能、计算机、互联网和基因工程,都是以国家的力量集合各种资源搞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市场经济的伟力。不过市场经济真正的能力在于把这些技术变得既廉价又平民,让大家都能用上,最后国家通过税收回收了投入,企业通过雇用高收入员工拉高了社会就业率和工人收入,社会效率也得到大幅提高。美国通过高效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系列操作,成功从巨大的工业国,变为拥有一个巨大内需市场的工业国,实现了真正的内外双循环。
所谓内循环,短期靠转移,长期靠科技。也就是短期靠财政向基层转移财富,提升基层的消费能力,一方面改善民生,另一方面消耗我国的工业品。扶贫攻坚战的意义也正是在这里。
但是这种做法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技术的突破,搞几个新的爆发点出来,像移动物联网一样,催生出一大堆新公司、更多数量的高收入阶层和更大规模的中产阶层,这才是决定性的操作。
我以前以为新加坡房价很便宜,去了之后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新加坡政府给大家提供了建得差不多的廉价房,如果你愿意就去那里住着。廉价房旁边就是商品房,特别贵,比北上深都贵,新加坡的有钱人就在那里边住着。
为什么负利率国债有人抢着买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负利率时代,那就是:增长缓慢,机会稀缺,谁都不想花钱,创业也赚不到钱。
由于整体机会的缺失,今后分化会成为主流。所有领域、所有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中间溶解,财富向头部集中,中产阶层变少,两头变多,形成“M型社会”,也就是中间没了,两头高。
疫情寒冬,新的势力正在茁壮成长
现在,在产业分布的广度方面,中国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联合国产业分类工业门类的国家,能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能满足民生、军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领域的需要。
2020年,中国公司腾讯击败其他美国公司,给联合国提供关键信息技术相关服务,乍看是个孤立事件,但长期看可能是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我们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终于赶上了信息革命,并站立在了潮头。
另外,线上技术会重新定义公司,公司不再是格子间写字楼,正如工厂不再是19世纪的血汗生产线一样。使命驱动的自组织管理理论早就有了,相关技术工具这几年也陆续成熟,2021年是个标志性节点,后续很多组织形式会向这个方向靠拢。这种组织我们一般叫OKR(目标和关键结果),依赖创意的自由软件联盟、自媒体、黑客组织、广告小组和无国界医生,还有很多NGO(非政府组织),都是这种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人员很可能从来没见过面,但是协作得非常好。
如果你觉得在家办公效率不高,只有被人看着效率才高,那你从事的可能不是“使命驱动”的工作,也就是你并不热爱你干的事。当然了,绝大部分人都爱清闲,我也不太爱自己的工作。但我除了工作还有写作,我在家工作效率确实也一般,在家写作却效率惊人,而且不知疲倦,经常大半夜跟世界各地的小伙伴打听他们那边的情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共享”。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百年中,对人类意义最大的几个发明,都是用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降低运输成本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虚拟空间承载的价值很快就要超过物理世界,毕竟在拉近距离方面,网络有天然优势。大家不要怀疑,那种格子间打卡的工作模式,很快就会被纯虚拟的工作空间取代。彻底取代有点难,但占比会飙升,而且比你想象的要快得多。
CHAPTER 6 放眼全球,我们该如何突围
什么是社会人呢?社会人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不去招惹别人,但如果别人招惹我们,我们也要果断还击,不然他们以为我们是软柿子,心情不爽就过来捏。所以,我们既不欺负别人,也不崇洋媚外。
那如何做好自己的事呢?国外某问答平台上有个帖子非常有趣,而且很说明问题。作者说“中国制造业2025”其实本来是个构想,并没有达成共识。中国国内各方势力也不是铁板一块,因为要扶持这些领域,其他领域的预算就会减少,大家自然不满意。而且中国很多学者持怀疑态度,他们一直有“不要重复造轮子”的想法,反对中国搞“大而全”,认为中国这么做不符合经济学规律。但经过特朗普一折腾,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明白了,原来这一步这么重要,看来必须得搞了。共识就这么出来了。
说白了,我们要坚持“深挖洞(提高科技高度和深度),广积粮(加强储备粮油和人力资源),低筑墙(扩大合作和交易)”。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我们该怎么看
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人力之所以是资源,是因为可以提升,如果不能提升只能当牲口使,那根本不是资源。
再强调一遍吧:艰苦奋斗的目的不是一直艰苦;搞低端制造业的目的不是一直低端。
为什么日本没能扼住韩国的咽喉
对资本家来说,他们天生就是靠解决问题过活的,越是复杂而盈利的问题,他们的决心越大。如果一件事,市场失灵了,那肯定是无利可图。
从日韩人口暴跌看我国的生育率
仔细观察下我们就能发现,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日韩都经历过。我经常在想,我国房价的高位横盘,很可能也是从日本那里吸收了经验教训,中国现在的状态就是既不刺破,也不放任,让市场慢慢消化,应该就是审视了日本当年的教训想出的对策。
如果说中、日、韩有什么特色,那无疑是儒家文化下那种隐忍、勤奋和内敛。这些观念层面的东西,让中、日、韩三国成为一百年中仅有的几个跻身强国俱乐部的后起之秀,但是无一例外在发力阶段用力过猛,导致了一大堆后遗症。
鼓励生育,尤其是只喊口号不给实惠的鼓励,对提高生育率效用可能不大。“不生孩子”这个观念跟消费主义差不多,事实上这本身就是消费主义的一部分,放弃生育后代,换取自己过得省心。放弃生育后代这事的本质就是放弃储蓄和投资,好好消费。
如果不向上攀爬,就得掉坑里
所以说,巴西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日本就是高等收入陷阱。两者都是发展到某一个状态,红利在每个行业都消失,社会没法继续向上突破,然后凝固了。
只要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卖出去,迭代循环就运转起来了,只要“生产—市场—研发”这个“工业之轮”滚动起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芯片能向上突破,科技树进一步向上爬,我国的均衡层次会进一步向上抬高,水涨船高,带动上下游,又会涌现出一堆机会跟工作岗位来,以中国艰苦奋斗的能力,前途可期。而且新技术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变革,比如无数家庭会因为新技术的突破变成中产阶层,这些人消费能力变高,又会让其他领域的蛋糕变大,就好像淘宝的崛起让南方各种村里富了一拨一样,他们富了又进一步推动市场繁荣。
不过有一说一,挑战也非常大,这就好像当初美国人偷了英国看家的纺织机技术起家一样,让英国痛心疾首了好多年。美国的制造业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到现在在英国还是“史上最大的叛国者”。现在美国又在严防芯片技术外漏,多么奇怪的巧合。
越穷的国家,好东西越贵!也就是说,国家兴衰,直接决定你去超市能买到多少东西。我们一直强调的“小民尊严”,其实完全是跟大国崛起挂钩的,国家发展不起来,就会人人面黄肌瘦,过年才能吃一顿肉。
点评
认为一般
想了很久,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本书。
特别能理解那些打出低分的读者内心的愤慨——就这?就这些?这还需要出本书?但回想起自己仍在校园,或刚开始工作时,此刻的许多“常识”,于那时就是一种打开新天地般的震撼。或许,这是一本适合年轻的孩子们作为心智启蒙的书,从观摩他人如何思考解析问题,学会从随大流中觉醒,开始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此外,作者本身对于未来是积极乐观的,坚定地相信“明天会更好”,这对于当前正处于复杂变局中的年轻人,是有较好的引导意义的。
微信读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