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化的首都 160
北魏时期的洛阳城规制是这样的:它一共有13座城门。东面有三座城门,从北往南分别为建春门(汉称上东门)、东阳门(汉称中东门)、青阳门(汉称望京门);南面有四座城门,从东往西为开阳门、平昌门(汉称平门)、宣阳门(汉称小苑门)、津阳门(汉称津门);西面有四座城门,从南往北为西明门(汉称广阳门)、西阳门(汉称雍门)、阊阖门(汉称上西门)、承明门(北魏始有);北面只有两座城门,从西往东为大夏门(汉称夏门)、广莫门(汉称谷门)。 建了城市之后,鲜卑人把建造佛像的热情带到了这里。之前,鲜卑人在平城时就已经信奉佛教,建立了云冈石窟。到了洛阳,除了营建龙门石窟,另一大工程就是遍布首都的寺庙建筑群。 北魏首都的寺庙都没有保存至今,但如果要寻找洛阳寺庙的模板,可以在如今缅甸的蒲甘找到。在蒲甘一共有三千多座佛塔,这些寺庙大都是历代的国王、大臣、富翁和普通人所立,信佛的人只要有了钱,就通过建一座塔来表达自己的虔诚,他们用金银和各种图画对寺庙进行装饰,互相攀比着,看谁建得更大更美。 当年洛阳的寺庙也是如此,不管是皇帝还是王公贵族都以建设寺庙为荣耀,用大量的金银去装饰,能工巧匠们不愁找不到饭吃。由于佛教来自印度,印度的雕刻和绘画风格,以及印度的文物、佛教的舍利,都成了人们竞相追捧的对象。 在洛阳,甚至还有西域胡人建立的寺庙(如慕义里的菩提寺),城西的永明寺中,有来自上百个国家的外国僧人三千余人。连外国人供奉的白象和狮子都有专门的饲养场所。这个白象是公元509年(永平二年)乾陀罗王(即犍陀罗王)所贡献的,而狮子来自公元525年(正光六年)嚈哒王的贡献。 引自 佛教化的首都 160 在北魏时期,首都中有大量的海外来客。由于北魏只控制了北方,长江地区的南朝被他们称为“岛夷”,南朝来的人在北魏首都也被认为是外国人,这更增加了首都外国人的总人口。为了表明北魏是天下的中心,政府在首都洛阳城内也设了专门容纳外国人的区域,这些地方被称为“四夷馆”和“四夷里”。“四夷馆”分别叫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夷里”分别叫归正、归德、慕化、慕义。 比如,南朝的人如果投奔了北魏,他首先会被安排在首都的金陵馆内居住,三年后,北魏皇帝会在归正里赐一块地作为田宅,让他成为永久性居民,久而久之,归正里也被称为“吴人坊”,居住了三千多家南方人。 如果是北方夷人来归,就首先在燕然馆给他安排居住,三年后在归德里赐以田宅。 东夷来归,首先在扶桑馆居住,三年后赐宅慕化里。 西夷来归,首先住崦嵫馆,之后赐宅慕义里。 由于北魏实行土地公有制,皇帝在分配土地时掌握了主动权,可以通过给外国人分配田地的做法吸引他们留下。于是四个外国人的里坊一共有一万多家归化的居民。 不过,给外国人分配田宅也并非一种特别的照顾,北魏对儒教提倡的“耕者有其田”非常在意,加之北方战乱导致土地空置,政府一直是主动给农民分配土地,只是要求他们死后必须把土地交回给国家,以便分配给其他人。这种做法是为了增加财政收人,但对国家的稳定也是有帮助的。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分出的土地是很难按照规划在农民死后回收的。但在将无主的土地分完之前,北魏就灭亡了,将问题留给了下一个王朝。 引自 佛教化的首都 160
58人阅读
heidrich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万里远征为高僧 147
公元382年(前秦建元十八年)九月,一支大军在河西走廊集结,准备出征龟兹。军队共有7万人,...
-
万里远征为高僧 147
公元401年(后秦弘始三年),随着后秦击败了后凉,后秦主姚兴才有机会将鸠摩罗什迎接到了长安...
-
佛教化的首都 160
-
海上之路 178
除信仰以外,贸易也成了南海交通的主流。对于汉地人而言,国外稀奇古怪的国名和人名,以及不...
-
大唐僧人上天竺 185
玄奘的旅途是继承了法显、宋云的传统,从这一点上说是继承性的,但他对唐代僧人来说又是开拓...
> 查看全部5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