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篇第二章
1、瓦利对阿美关系的评价是:“美国人必须多听阿富汗人的意见,因为这是在我们的国家。”这大概是一个对美国有足够了解并在现实中饱尝和美国人合作的酸甜苦辣之人所说出的真实想法。
2、美国政府总是在扮演着世界公民、世界警察,它不听意见,继续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所以反恐的结果是越来越恐。
3、美国需要阿富汗来钳制住各个国家,而卡尔扎伊又必须迎合普什图人骄傲的内心以及族人的精神需求。美国没有更好的选择。卡尔扎伊并非嗜血的权力动物,他确实像自己表白的那样—只是在适当的时刻承担了他适合承担的职责。(在这一刻,深深感叹每个人的命运啊)
4、在卡尔扎伊离去后,人们或许会领悟,在政坛也存在弱即是强的逻辑。平衡手段、妥协艺术和谨慎态度,有时比铁腕铁血走得更远更稳。尤其是在阿富汗这样的国家。希望他能得到善终,这是善良的人们的愿望。
5、看着看着阿富汗动荡的政治局势,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战争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儿,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你以为达到的结果和努力并不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实则暗流涌动…
6、可惜的是,人类往往并不懂得珍惜本来可以唾手可得的好处。当他们吃饱穿暖的时候,却会让意识形态的好恶占据上风,把怨愤乃至诅咒尽情发泄。等到新生的,更为凶猛的暴政推翻了先前的暴政,人们才能更理性地看待历史。这种惨痛的经验,不止是在纳吉布拉,“圣战士”和塔利班的阿富汗发生,也在世界其他角落和不同时期被不断复制。
7、马苏德用没有说出的话语,鼓舞阿富汗人民 告诉他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自由不会从天而降。
8、惯经危难的民族自有表达坚强的方式。惜命,是人的本能,然而,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人,比别人勇敢,更能够笑看危险和死亡。
9、在卡勒德•胡赛尼的另一部杰作《灿烂千阳》中,一位阿富汗父亲告诉女儿,祖国曾经历马其顿人、萨珊王朝、阿拉伯人、蒙古人、英国人和俄国人等无数次入侵,尽管看上去并不美好,但始终屹立在那里。在这片土地上,作为一个人,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一个好干部,则更有特殊的意义,如此而已。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