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大致内容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隐喻问题研究
哲学传统中的隐喻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必然性知识
基于或然性的其他话语体系
· 修辞学与诗学,为了让受众相信而非知道(与知识的本质区别在此)。
• 《论诗》,悲剧组成要素:情节、性格、用语、思想、扮相和歌曲。
• 用语两个维度,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最小单元:名词
• 常用名词
• 日常用词,对全体公民具有清楚明白的意思,交流畅通无阻
• 语法
• 逻辑
• 非常用名词
• 隐喻
• 定义: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变成了隐喻,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比。
• 新鲜感和愉悦感
• 论诗:最重要的莫过于恰当使用隐喻字。这是一件匠心独运的事,同时也是天才的标志,因为善于驾驭隐喻意味着能直观洞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 外来词、创新词、缩略词等
• 《修辞术》,修辞学,在任何给定的事实中发现可以利用的说服方式的能力
• 隐喻是风格的修饰成分
• 将事物呈现于眼前
• 对隐喻和明喻不大区分,隐喻在传递信息、增加知识等各方面都优越于明喻,不是对明喻在形式方面的简单缩略,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
· 正确是用语的基本德行
• 三段论
• 归纳法
古罗马 演说家
西塞罗(前106-前43)
· 《论演说家》
• 完美演说家的要求:逻辑学家的精细、哲学家的思想、宛如诗人一般的语言、律师的记忆力、悲剧演员的嗓音以及完美演员的风度
• 演说辞的美化
• 整体的美化
• 单个语词的美化
• 事物固有的名称
• 隐喻词
• 边缘化,替代性和可取消性
• 隐喻如何产生?
• 填补语义空白
• 当有恰当名称时为何还用隐喻?
• 喜好
• 澄清思想
• 直觉认知
• 体知,即对感官的直接作用
• 话语的修饰功能
• 隐喻是明喻的缩略形式,被归结到一个词上;这个词放到一个原本不属于它的位置上,如果人们意识到它是一个隐喻,就将给人带来愉悦,但是如果它不包含相似性,就应该被抛弃掉。
• 新造词
昆体良
· 《演说术原理》“何为修辞学”
• 适当性是语言的最高品质,语法的正确性和语言的纯正性
• 风格的修饰性
• 修辞格理论
• 比喻
• 隐喻
• 为何
• 必需的
• 增强了意义
• 装饰
• 分类
• 有生命的代替有生命的
• 无生代无生
• 无生代有生
• 有生代无生
• 总体而言,隐喻是明喻的缩略形式,然而进一步的差别在于,在后者中,我们将某些对象和我们希望描述的事物加以比较,而在前者中,这个对象实际上取代了这个事物。
• 是自然而非神秘,每个人都能使用隐喻
• 转喻、换喻等
中世纪 神学家 经院哲学家
奥古斯汀(354-430)
· 《论灵魂及其起源》
• 语言符号就是事物的名称
• 固有符号
• 比喻符号
• 普遍存在
• 难点
• 不认识的符号
• 学习语言知识
• 学习事物本身的知识
• 不确定的符号
• 结合语境和信仰
• 区分比喻和字面意义
• 凡利用或者崇敬某种有意义的物体但不知道它所意指的含义的人,就是受符号束缚的;相反,利用或者尊敬某种神所指定的有益符号,明白它的力量和意义所在,不是敬拜可见的、暂时的符号,而是敬拜所有这些符号所指的对象的,就是不受符号束缚的。
阿奎那(1224/1225-1274)
· 《神学大全》
• 词语
• 圣经
• 因为天主是依照每样东西的本性之宜,来照顾每样东西。而由可以感觉的东西进而到达可以领悟或理解的东西,这是宜于或合乎人之本性的;因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由感觉开始。所以,在《圣经》中,用有形事物的隐喻传授给我们神性的事物,是很适当的。
• 重要性
• 必要性
• 隐喻到知识是有通道的
• 对上帝的命名
• 词语指示的对象本身
• 本义
• 词语指示的具体形式
• 隐喻性的
• 精神性事物
• 原始意义
• 拓展意义
• 认可则为本义
• 不认可则为隐喻义
理性时代
对语言的改造,自然观和知识论的转变,计算
经验主义哲学家
· 霍布斯
• 语言的一般用处是将心理讨论转化为口头讨论,或把思维序列转化为语言序列
• 记忆的标记
• 表达情感、意愿的符号
• 特殊用处
• 获得学术知识
• 交流学术知识
• 互助
• 娱乐
• 滥用
• 在隐喻的意义下运用语词——也就是不按规定的意义运用,因而欺骗了别人
• 危险性较小
· 洛克
• 语言起源于个人的约定
• 第一条件,假定这个声音在他人那里标志着和我这里是相同的一个观念
• 第二条件,将语言从作为对内在意识的谈论转变为对外在的可观察事物的谈论
• 我承认,在那些我们意在寻求快乐和喜悦而不是知识和进步的话语中,这些从比喻和暗示转借而来的修饰成分并不会因为这些缺点被排除。但是如果我们来谈论事物本身,就必须承认:所有的修辞技艺(除了有序和清晰),以及雄辩术所创造的关于语词的所有人为和比喻用法,除了滋生错误的观念、激发情感因此误导判断之外别无他用,完全是欺骗。并且因此不管雄辩术在夸张的和流行的演说中是多么值得赞美和多么正当,但在所有意在增加知识或传授知识的话语中都应该避免使用。
• 区分是人们获得真正知识的必要方法,但容易犯错误,将任何可以发现一丝相似性的事物都混合在一起
理性主义哲学家
· 阿诺德和尼科尔
• 《逻辑或思维的艺术》
• 希望单纯依靠理性来建立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的知识
• 隐喻一方面会不当地激发我们的情感,另一方面甚至会诱导我们走向谬误,所以应当被排除
· 福柯
• 《词与物》
• 直到16世纪末,相似性在西方文化知识中一直起着创建者的作用。
• 相似性将要解除从属于知识的关系,并至少部分地从知识领域中消失。
浪漫主义时代(18-19世纪)
维柯
· 《新科学》
• 创造的真理
• 世界的二次创造过程,基于想象力
• 人在无知中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在上述事例中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界。
• 隐喻是所有人都共有的基于第一人称优先性的一种创世机制,它不再是一部分人所拥有的特权。
• 一切比喻(都可归结为四种)此前被看成作家们的巧妙发明,其实都是一切原始的诗性民族所必用的表现方式,原来都有完全本土的特性。
尼采
· 语言与实在非但不存在符合关系,更是经过了多次的隐喻转换才实现的。 语言无论如何也不是按照逻辑发生的。
· 和平协定 约定的语言
· 按照一种固定的约定与集体一起以一种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的方式撒谎成了一种责任。人这是忘记了这是他选择事物的方式。
· 那么什么是真理?一群活动的隐喻、转喻和拟人法,也就是一大堆已经被诗意地和修辞地强化、转移和修饰的人类关系,它们在长时间使用后,对一个民族来说俨然已经成为固定的、信条化的和有约束力的。真理是我们已经忘掉其为幻想的幻想,是用旧了的耗尽了感觉力量的隐喻,是磨光了压花现在不再被当作硬币而只被当作金属的硬币。 有限的真理 真理是隐喻
被迟滞发现的逻辑起点
逻辑实证主义隐喻的批判
区分认知和情感
证实原则
· 维特根斯坦: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
20世纪30年代
理查兹
· 《文学批评原理》
• 语言的科学用法
• 语言的情感用法
· 《修辞哲学》
• 语言不只是一种信号系统,它是我们人类社会与众不同的发展工具,是使得我们超出其他动物之上的所有方面的工具。
• 柯勒律治 生机主义心灵观 “难道语词不是植物的组成部分并与之共生的吗?”
• 从实证主义到浪漫主义转向
• 我们最好把意义看作是一株生长而成的植物——而非装满东西的罐子或一块被雕塑成形的泥土。
• 意义的语境准则
• 批判固有意义迷信和语词的用法教条
• 意义不是一种固定的东西,而是由语境历史地、因果地决定的。意义的稳定性来源于语境的稳定性,因此语词的意义就成了关系性的而非实体性的了,从而就消除了上述形而上学实体(如心灵、意识、意志和自我等)。
• 修辞学:对误解及误解之矫正的研究
• 预警性理论
• 1 意义具有初始的普遍性和抽象性;2 语词的意义就是代表缺失的语境
• 人类对世界的响应因为理性和概念的参与从而是独特的。
• 过去的经验会对当下的响应方式产生影响
• 赋予响应特性,这种特性最终将会成为意义
• 感觉(某种本身就是如此这般的一个材料的东西)与感知(其特性既源于过去也源于当下而形成的响应方式)
• 通过区分参与感知过程
• 与归纳逆向
• 范畴非先验和必然的,会随生活经验的发展而变化,是自然过程
• 语境
• 文学语境
• 技术用法,因果语境
• 一整簇同时发生的事件——包括必要条件和任何我们挑选出来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事情
• 语境的闭合
• 纯粹理论性
• 对任何一个语词的解释都 必须置入其余的语言整体之中
• 隐喻相互作用理论
• 与传统决裂
• 隐喻是语言和思想的普遍原理
• 从根本上讲,隐喻是思想之间的借贷和往来,是语境之间的交流。
• 意义的语境性证明
• 关于世界是人类基于身体构造进行隐喻性投射的结果的证明
•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投射的世界,通过那些从我们自己的生命中借来的特征来投射。
• 隐喻是所喻和能喻相互作用的结果
• 相互作用 相互激活
• 摆脱修辞格分类学,进入语义学研究领域
• 共存所产生的意义离开了相互作用就无法产生,不可转释性
• 能喻会影响和改变所喻的意义
• 相对贡献有所不同
• 当我们使用隐喻时,有两种关于不同事物的思想在共同起作用,并且这两种思想是由一个单独的语词或短语所支撑的,隐喻的意义就是两种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 隐喻相互作用理论的最早表述
• 戒律
• 不明白一个词是如何运作的,这一点自身从来不是这个词无法运作的充分证据
• 相反,明白它应该如何运作也不能证明它就是那样运作的
隐喻和意义的更新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日常语言哲学 20世纪60年代
布莱克 《隐喻》(1955)《隐喻补论》
· 哲学分析不是一个章程固定的学派
· 语言不是实在之镜
• 无法建立普遍语法
• 语言是通过陈述事实与实在建立起关系的
• 从语法到形而上学无路可通
· 意义不是实体
• 意义方程式
• S meant a by x
• S指某人,x是对行为或言语的说明,a是使方程式有意义的表达式,成为整个意义方程式的宾语
• 对于宾语的误解
• 宾语指涉的是语言表达式×
• 宾语指涉的是表达式的用法×
• 宾语指涉的是命题×
• 意义不是实体
• a根本不进行指涉
· 隐喻是焦点和框架的相互作用
• 批判传统隐喻替代观和比较观
• 肯定理查兹相互作用观
• 把句子而非语词作为基本的意义单元,把隐喻作为一个整体
• 对术语使用进行拓展从而消除其局限性
• 与戴维森的很多争论为术语上的
• 隐喻是陈述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新的意义产生的过程
• 意义:一个称职的听者当他成功地充分响应实际的或假定的语言行为(这些语言行为是由对所谈论的句子的认真言说组成的)时所把握住的任何内容。
• 包括话语行为和话语施事行为
• 隐喻分类
• 熄灭的隐喻 肌肉、老鼠等
• 沉睡的隐喻 义务、束缚等
• 活跃的隐喻
• 关注对象
• 强调性
• 共鸣性
• 强则为强隐喻,反之为弱隐喻
• 首要对象和次要对象
• 相关联的常识系统
• 相对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而言
• 不一定是知识
• 构造一个对应的关于首要对象的含义系统
• 隐喻是一个过滤器
• 强调
• 非单纯修饰性,通过整个语言表达式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可还原的新的意义
• 映射 同构性
• 价值
• 认知性的工具
• 创造性 隐喻创造了相似性
• 帮助我们获得关于实在中的“事物如何”的洞见
• 概念系统有弹性可跨越
• 可以传递信息
• 字面资源有限
• 不足以表达我们丰富的感知
• 反对赋予隐喻性陈述以真值
• 无法说它们是真是假,而可以说它们显示了事物如何即表象正确还是不正确
· 模型、隐喻和科学研究
• 类型
• 比例模型
• 同一性
• 类比模型
• 指计划用新的介质来尽可能忠实于原型中的关系结构和网格的方式去复制某些物质对象、系统或过程
• 模型与原型间的异质性 同构性
• 理论模型
• 非实际构造,而是以某种方式来谈论
• 模型的启发式虚构用法
• 悬置本体论
• 模型的存在用法
• 容易自欺
• 可以为原型领域提供因果解释效力
• 数学模型
• 通过表明何种函数将会符合已知的数据,单单数学本身提供的是解释的形式form……因果性解释必须到别的地方找
• 抽象性程度提高
• 必要性
• 把隐喻与模型进行类比,参照相互作用理论对隐喻认知性的证明来证明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必要性
• 差异(早期观点)
• 隐喻往往是相对比较简短的陈述,理论模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隐喻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理论模型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 在原型领域相对陌生和混乱的时候,通过从相对熟悉和确定的认知领域选择某一理论学说去对原型领域进行“模型”,从而使得原型领域变得有序化,并且发现原型领域内新的连接和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模型并不是对某些科学程序的替代,而是科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
• 合理性基础
• 模型和所应用的领域之间假定存在的同构性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理性基础,并且服从这些批判性判断的标准。我们可以通过检查模型和它想应用的领域之间的同构性程度来决定一个给定的模型的有效性。
• 是科学研究的内在组成部分而非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刺激性因素,不是因果性的关系而是合理性的关系。
基于字面意义的语用学解释
20世纪七十年代
戴维森《隐喻的含义》
· 意义理论
• 塔斯基《形式化语言中的真理概念》《语义性真理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
• 真谓词定义
• 对象语言和元语言
• 约定T:S在L里为真当且仅当P
• 戴:s is T if and only if p
• 剻因 彻底的翻译
• 语言是通过刺激-反应模式与世界建立起背靠背的联系的,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是因果性的而非意向性的
• 戴:彻底的解释
• 并不存在意义实体这种东西,但我们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谈论句子的意义,句子的意义就是这句话为真时的真值条件
• 基于塔斯基的形式限制
• 基于宽容原则的经验限制,确定言说者的信念
• 融贯性原则
• 对应性原则
· 字面意义对隐喻的解释效力
• 隐喻不仅是文学的合法手段,也是科学、哲学和法律的合法手段;它在赞美和辱骂、祈祷和提升、描述和立法等方面富有成效。
• 凡是可以根据意义来加以解释的隐喻,同样,甚至必须诉诸语词的字面意义来解释。
• 分析
• 语言的意义
• 含混性
• 语言的用法
• 死的隐喻
• 隐喻死去,隐喻意义并未变成死去的隐喻的字面意义
• 所有依赖于隐喻意义对隐喻效果的说明最终都可以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来得到说明
• 活的隐喻
• *反对隐喻性真理
• 语用层面:如果把隐喻的真理理解成隐喻所激发出来的东西,那么并不否认此类隐喻真理的存在。“我认为我们有理由说隐喻所激发出来的这些观点、思想或情感是真的或假的。”
• 语义层面:否定隐喻表达式本身在字面的真值之外具有特殊的真值。
• 正面主张
• 隐喻唤起(provokes)或引起(invites)某种关于其对象的观点而不是直接说(saying)出来,这是一个常识,也是事实。
• 意义和效果的基本区分
• 共同的错误就是把这些隐喻所唤起的思想内容强加于隐喻,并且把这些内容理解成隐喻本身。
• 隐喻只是提醒我们去注意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结果,可能我们注意到了之前从未注意到的一些东西,但我们既不能把所注意到的东西当作语义层面的意义,也不能当作是对对象信息的命题式表达。
• 关注隐喻的语用学而非语义学方面
· 布莱克对其回应
隐喻是否具有认知性
海西
继承布莱克关于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
类比、模型和隐喻在科学存续中具有必要作用
温和的科学实在论
· 承认独立于人类的客观世界的存在,承认世界本身具有一个真实的结构,尽管我们永远无法达到
• 这种关于科学知识的温和实在论转向具体的而不是一般的、当下的而不是普遍的、近似的而不是准确的、直接描述和证实的而不是理论深化和还原的。
· 知识是不断进步的,以实用为标准
• 在科学在工具意义上自然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通过自然科学的实验和理论解释,我们在对经验事件的语言和控制的可能性上不断在进步。 实用主义的意义
· 所有的语言都是隐喻性的,隐喻是认知性的
• 试图取消字面语言的优先性(字面的神话)
• 字面主义语言观:把语言看作一个理想的具有固有意义的静态系统,这个系统建立在固定的句法和语义规则基础上。
• 字面
• 隐喻
• 含混的、不确定的,是演绎推理和知识表述应该加以避免的
• 因为随着时间或语境改变“意义”的语词无法成为不管在任何逻辑体系中都可以确认和替换的形式要素。并且,这使得等价和蕴含的逻辑关系无法运行。
• 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基于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区分所表达的表象主义知识论,把科学知识看作是一个由概念网络组成的系统,理论语言与观察语言只是一种实用的和相对的区分。
• 普遍术语和对象非一一对应关系,也不都具有共同的属性,被谓述对象可以彼此之间是一种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关系,这种相似性构成了一个链条,从而限定了对象的范围,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整齐世界观,而是由比较确定的对象以及边缘的不确定现象组成的。
• 理论和世界的关系是建立在家族相似性基础上的近似符合关系
• 世界是客观的世界,但知识却不是对世界的准确表象,而是一种忽略其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抽象。
• 限定
• 语义层面都为隐喻性的,字面用法即在熟悉的语境中经常使用的用法,不意味着两种表达的语义基础存在彻底差异。
• 隐喻性的是指不存在对实在进行准确表象的语言,语言所包含和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要永远少于实在本身。
• 语言对实在进行描述,在不同的描述面前,实在可以呈现为不同的样子,并不存在一种可以用字面语言来描述的唯一本质,因此也不存在关于实在的唯一正确的科学知识,所以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一种历史产品。
· 科学解释是对被解释项领域的隐喻性重新描述
• 隐喻和模型本质上都是基于类比,用一个系统去描述另一个系统。
• 诗学隐喻
• 科学隐喻
• 模型
• 当一个理论家根据一个模型提出一种理论时,模型和理论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了。也不再是一种私人语言。
• 非演绎性
• 隐喻性
• 首要系统和次要系统
• 布莱克:相似性的创造
• 海西:两个领域之间预先存在某种相似性
• 两个系统分别相伴有一个观念系统,是相对于一个语言共同体而言的,是公共的。
· 隐喻的指称和认知要求
• 隐喻或模型的指称是首要系统
• 隐喻性陈述和字面陈述一样具有指称与真值,并意在传达关于指称对象的信息
罗蒂
隐喻和自由主义社会的自我革新
· 隐喻是一种“陌生的声响”(unfamiliar noises),是一种心灵的信念和欲望之网外部的“召唤”(call)。作为“陌生的声响”和“召唤”的隐喻是真值的候选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信念和欲望之网,从而使得我们摆脱一时一地的社会和政治观念的约束,为可能的趋向理想的各种观念变化敞开大门。隐喻是罗蒂保守主义政治哲学方案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是罗蒂赖以实现自由主义社会的自我更新的根本动力。
· 终极词汇表(《偶然、反讽与团结》)
• 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
• 非还原物理主义世界图景中的自我和世界
• 自我与世界的三个模型
• 柏拉图
• 后康德模型
• 自我对世界具有构成关系
• 自我对世界具有再现关系
• 世界对自我构成使真(making true)关系
• 世界和自我相互具有因果关系
• 戴维森
• 单一因果关系
• 人的心灵就是由信念和欲望之网组成的,心灵这张网和人的有机体与世界之间只有单纯的因果关系,但是人的信念却不能根据这些因果律来解释,不能被还原成因果律。
• 世界中的实际情况仅仅是我们持有某一种信念的原因(cause),并不是我们持有这种信念的理由(reason)
• 世界本身是无所谓真假的,我们对世界的描述才有真假可言,即真假本身是句子的属性而不是世界的属性。
• 知识是一个整体主义的事业,我们是通过检测某一信念是否和我们所拥有的其他信念相一致,来决定排除这个信念还是接受这个信念的。我们对世界描述的真假只能由我们的语言整体来决定。
• 终极词汇表即语言整体
• 心灵不再具有本质等待语言去表达,也不存在非人的世界等待语言去再现。我们的语言只是许许多多纯粹偶然的结果。 每一种语言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更多的是它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我们各种实用的目的。
• 工具式的语言,而非媒介式的语言,是反表象主义处理之后的语言。
• 结构性的 关系型的 而非实体性的
• 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
• 终极性
• 这词汇表之所以是终极的,乃是因为凡对这些语词的价值产生了疑惑,其使用者都不得不求助于循环的论证,以求解答。那些语词乃是他在语言范围内所能做到的一切;超出了那些语词,便只有无助的被动,或诉诸武力。
• 终极性是某一文化共同体保持稳定和团结的重要前提
• 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产生众多人道主义灾难和纷争的原因
• 历史性
• 信念的改变有三种方法:知觉、推理和隐喻
• 知觉和推理是在既有的知识框架内进行的,它们改变的是知识的内容而不是知识的形式
• 隐喻获得真理性的过程则是对知识形式的改变,因此对于社会进步来讲推动作用更大
• 我想当代自由主义社会已然包含它自我改良的制度,这种改良能够缓和福柯所看到的种种危险。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想也许已经完成了它所需要的最后一次概念上的革命。
• 通过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和想象力,创造出符合私人完美要求的话语,然后通过文学和教化加速隐喻的字面化,从而改变词汇表,进而实现自由主义社会的自我更新。
• 隐喻在语言游戏之外
• 非语言性
• 隐喻是逻辑空间之外的声音
• 隐喻是一种陌生的声响
• 隐喻到字面,陌生到熟悉
• 非认知性
• 隐喻和知识的关系是因果性关系而非证成性关系
• 重新描述
• 词汇表的不可通约性
• 自由选择或接收教育
• 隐喻是重新描述的重要工具,也是词汇表更新的基本动力。
隐喻的真理困境与古典隐喻理论的复兴
弗格林《隐喻性言说》
比喻性比较理论
· 结合格赖斯的会话理论(《逻辑和会话》)和特沃斯基的相似性理论(《相似性的特征》)等当代思想资源对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隐喻理论进行重构,从而更好地把古典比较理论所包含的深刻洞见揭示出来。
• 会话理论
• 言说者和响应者之间遵循着某些基本原则,推动话语交流朝着一个目标或方向前进。
• 总的原则+4具体原则
• 合作原则
• 量quantity
• 尽可能提供充分的信息(以满足当前交流的目的)
• 不提供比需要的信息更多的信息
• 质quality
• 不说你确信为假的东西
• 不说你缺乏充分证据的东西
• 关系relation
• 使之相关
• 方式manner
• 要避免表达式含混不清
• 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话
• 要简洁(避免不必要的冗长)
• 要有条理
• 相似性理论
• 用关于特征的定性研究来取代传统的几何学模式的定量研究,从而把进行相似性比较的对象看作是特征集合体而不是几何学坐标系中的点,因而这些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不是通过它们在坐标系空间中的距离来呈现的,而是呈现为它们共有特征的递增函数和非共有特征的递减函数。
• 使之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 相似性是不可传递的
• 这就是相似性评价和隐喻解释之间的紧密联系。在相似性判断中,人们假定一个具体的特征空间,或者参照物框架,并且对主体和参照物的性质匹配进行评价。在明喻解释过程中,人们假定主题和参照物之间具有相似性,并且寻求对那种将会使得它们相匹配的性质最大化的空间的解释。因此,同一组对象,根据参照物框架的选择可以被看作是相似的和不同的。
· 终极困境:一个隐喻表达式何以能够在字面上为假,而当隐喻性地来看时为真?
• 古典比较理论在解决隐喻的真理困境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复兴古典隐喻理论的重要动机。
• 六经注我式
• 不借助于意义的变化来说明隐喻的真值变化。
• 隐喻是言说者和响应者遵循合作原则在特定的语境中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涉及语词或语句意义的转变。
• 语境的变化
• 非比喻性比较:X是Y
• 传递信息的
• 提醒注意相似性的,字面的,X 看起来 像 Y
• 比喻性比较:X是Y=X像Y
• 比喻性言说
• 比喻性断言
• 反讽、夸张和缓叙
• 语境稳定,调整言说者的陈述
• 比喻性比较
• 隐喻和明喻
• 调整语境
• 比喻性就是对字面的违反。
· 相似性并不是普遍存在和对称的,因而比较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帮助解决不可表达性难题或提醒注意相似性,即便隐喻被规约为缩略的明喻也不会减损其“魔力”。
· 隐喻是缩略的明喻即两者都是比喻性比较,将明喻的运作机制提升到和隐喻同样的层次上。
· 隐喻不是通过焦点和框架的相互作用引起意义变化的过程,而是通过言说者对言说的特征空间进行修剪以使得交流继续保持合作原理而发挥其作用的。
• 隐喻是一种简单的装置,它容许进行无限复杂的加工。
· 语言学家的拓展
• 莱考夫和M.约翰逊《我们赖以为生的隐喻》
• 隐喻的本质就是根据一种事物或经验去理解另一种事物或经验。
• 隐喻性的概念可以被拓展超出日常的字面的思考和谈论范围,进入被称为比喻性的、诗意的、艳丽的或令人着迷的思想和语言范围。
• 常规的比较系统是我们语言背后的深层机制,它们反映并且构成了我们生活世界的基本特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