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攻击性情绪
有些人认为,没有烦恼的生活状态像天堂般令人向往。而人们常常将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与对稳定和平共处的渴望混为一谈。但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人们会讨论理想的生活状态以及相应的政变,和平共处就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更新。而在这里,生气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可以避免个人和集体在成长过程中停滞不前。生气会带来改变。另一方面,持续地停滞无异于制造虚假的和平(也被称为墓地的和平),这不仅阻碍了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和平,还给个体的活力和境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但人们如果缺少或刻意压制这种情绪,就可能会变得任人宰割,或被人随意拿捏。 引自 第6章 攻击性情绪 我从来没有从这种角度来解读过“生气”,在我的潜意识里或者我接受的文化里,生气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不够宽容大度的、生产后需要立刻自我消化的、必要时需要带上微笑面具的一种情绪。因此我就是书中所说的那位“每当生气时就会考虑这样生气是否合理,指责自己也为自己辩护,直到怒火平息”追求公平正义的男士,也是那位“用谅解压制怒火”善解人意的乐观女士。但作者下一句便指出
这两位都长久习惯于压抑生气。对这个男人来说,公平正义具有极高的价值。作为五个孩子中最一个,他经常感觉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并因此学会了在生活中重视公正。而这位女士,她之所以如此理解老板,是因为她穷其生都渴望有人能够理解她。不知何故,她想要成为榜样,她能够理人却无法谅解自己。而最重要的是,她丢失了自己的情绪,尤其了生气。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理解与公正都具有崇高的意义,都很珍贵,都值得为之努力、为之而活,但如果过度偏执于此,偏执到在大多数时候隐藏起对他人的攻击性情绪,而只对自己有攻击性,长此以往,善解人意的女人会变得对自己一无所知,而公平正义的男人会变得对自己不公。 引自 第6章 攻击性情绪 一针见血。所以在成长之后,我对自己的唯一要求就是陈述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可总是为了粉饰表面的和谐而隐藏自己的内心,隐藏随之而来的情绪。要尊重和爱护自己。如此看来,不无道理。生气是可以带来改变的,这甚至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作用,大到人类哪一次的变革不是由生气主导,小到人与人的边界建立也是由生气来划分的。但大家却因为“文明化”而忘记了这种情绪的重要性。先礼后兵亦是运用生气的策略,古人并未教导我们先礼后忍吧?生气恰恰为我们带来生机和活力!
“女孩子嘛,总是要温柔的,不能生气。”“男孩子嘛,总是要大度一点的,不能生气。”一味的压抑这种情绪,是一种文化的洗脑,是一种性别文化的洗脑。
而这种一味压制的后果并不让人感到乐观,就像弹簧一直在蓄势挤压而从未放开那样,总有一个时刻,就是当这种状态到极限的时刻,释放出来的就是最汹涌的情绪了,俗称,奔溃了。崩溃后的行为甚至会变得和原来截然相反,俗称,过犹不及。更多的可能是,人们并未崩溃,但人们开始陷入或是对任何事都只看到负面的愤怒情绪里,或是产生一种自怨自艾的生活磁场,或是别的跟乐观积极毫不挂钩的状态里。可以称之为,情绪慢性病?
贝尔伉俪指出,针对生气,治本的办法是“寻找生气的源头”,而不是“琢磨如何少生气,或是试图避种种小烦恼”。我想在找到生气源头之后,顺理成章的就应该是想办法去解决它。但这仅仅还不够,如果我们目前并没有能力去解决的话,是不是又会造成无能狂怒呢?正如情绪的产生可能像一个循环,我觉得治本的办法也应该是一个循环:找到一个生气的原因,然后试着去解决它,在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生气,找到原因再去解决它。如若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是无能造成,我想我们不能期盼短时间内去找到立竿见影的办法,只能长时间的去完成这个挑战,对吗?
真的挺像我看英文书的时候用英文字典来帮助理解时会遇到的情景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