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与历史
1940年英国拒绝投降无疑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事件。要不然美国可能会退回到西半球的孤立主义中。但在身份政治和国家遗产中高举“我们最辉煌的时刻”已经让我们忽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阶段。如果让某些脱欧派人士来说,英国全球地位的转折点不是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而是1942年2月在新加坡可耻的投降,后者在全世界面前让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颜面扫地。虽然英国在1945年收复了大多数在亚洲的领地,但它作为全球统治者的威信已经受到了致命打击。那些向往失去的“伟大地位”的人也无法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来改变实力的现实情况。 但财富和实力不断变化的相对地位既揭示了改变,也揭示了连贯性。英国和法国仍旧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而它们也是西方盟国中仅有的两个有能力在北约之外进行力量投射的欧洲国家。英国仍然是一个贸易大国。按照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它是第五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在第二十位上下。尽管有脱欧的不确定性和企业撤离造成的损失,伦敦依然是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金融中心。这样的指标还有很多。但在2016年的公投辩论中要紧的是另外两个有关经济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其一是英国国内财富分配不均——主要是因为伦敦自古以来主宰着整个国家——导致了对首都精英的仇视。另一个是有些英国人似乎对已经失去的“伟大地位”耿耿于怀,却没有充分认识这个国家当初成为全球帝国的途径和原因。 引自 英国脱欧与历史
58人阅读
张清蕴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付出“胜利的代价”
但卡梅伦的许多失误也反映了他的历届前任在和“欧洲”打交道时所犯的错误。他们倾向于针对英...
-
历史、创伤与机遇
英国现在正处于这种痛苦的转型过程中,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是独一无二的。公投将整个国家一分...
-
英国脱欧与历史
-
不列颠尼亚统治:自由的帝国主义
1850年,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英国某种形式的统治之下,时任外交大臣帕默斯顿勋爵可以有...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