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他写Le Vin des chiffonniers(拾垃圾者的酒)的前一年,他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推出了这一形象,“此地有这么个人,他在首都聚敛每日的垃圾,任何被这个大城市扔掉,丢失被它酈弃,被它踩在脚下碾碎的东西,他都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他仔细地审查纵欲的编年史,挥霍的日积月累。他把东西分类挑拣出来,加以精明的取舍;他聚敛着,像个守财奴看护他的财宝,这些垃圾将在工业女神的上下颗间成形为有用之物或令人欣喜的东西。” 一八四○年前后,带着乌龟放步是颇时髦的:避号闲者客欢让乌龟给自己定步子。如果其能如其所愿,那么步进速度就要调整到这个速度。但这种态度没有风行。倒是散车打倒微汉”口号的秦勒在当时走红。©有些人在时间还充拎的时候宁愿等待进步的到来。一八八七年拉蒂埃在他的理想国巴 黎不复存在(Paris n'existe plus)中写道:“游手好闲者,这些我们以往常常在路边和商店橱窗前遇到的人,这类似在非在,飘荡闲游,毫无意义的分子,这类总是寻求低廉的冲动而除碎石、马车、汽灯外一无所知的人·现在变成了农夫、酒商、纺织工、制糖工、钢铁大王。”®不充进云细菌蒙证带以 干篇=律的状态在这里被夸张了)他们的外表差不多是一个模子拓下来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对人群行动的描写,“绝大多数行队有满足的,公务在身的表情,而且好像只想着走出拥挤的人群,他们皱着眉头,眼晴飞快地转动着;在被其他行人冲撞时,他们从不表现任何不耐烦,而是整理一下衣服,继续匆匆向前。还有另一类为数不多的人,他们的行动烦躁不安,脸色红胀,口中念念有词,并向自己做各种手势,好像就是因为周围的人太拥挤而感到孤独。当他们受阻不能前进,这些人便突然停顿口中之语,手势倒增多了一倍,嘴上挂着莫名其妙、不合时宜的微笑,等着阻得他们向前走的人。如果道推挤,他们便向推挤的人拼命糖躬致意,给人一种慌乱得不知所措的印象。人们也许认为坡在半馥半醉的浪高儿,可实际上,他们是“贵族,商人,律师,经人和金融界人士”。这里所包含的除了这个阶层的心理之外还有其它的东西。 有时,他同时有两个住处,一旦租期到了他就和朋友到另一处过夜。这样,他就在久已不是游手好闲者之家的大城市中游荡。他睡的每张床都成了一张碰运气的床(lithasardeux)⑤。克雷特查明在一八因二年到一八五八年之间,被德莱尔共有十个住址 白日梦也能在波德莱尔身上找到相应的东西。在一八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写给母亲的信里他写道:“一旦我重获那种偶尔有过的朝气和力量,我将用骇人的书发泄我的愤怒,我要使整个人类起来同我作对。其中的快乐能给我无限的安慰。”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语言或许比本雅明的寓言语言更直接了当。他称诗人是在世界的黑夜更深地誉入存在的命运 的人,是一个更大的冒险者,他用自己的冒险探入存在的深明,并用歌声把它散露在灵魂世界的言谈之中。® 三 本雅明通过波德莱尔看到“大众”最终只是诗人敌意的同盟,一如诗人不折不扣地是它的异已的同谋。但诗人的意义却往往在他的积极的独特的一方面。本雅明把这种积极意味同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形象联系到一起。“拾垃圾者”,作为诗人形象的隐喻,在更广的意义上作为文人的形象的隐喻,无疑是通向本雅明的中心形象的一个过渡。 本雅明从波德莱尔的散文中发现了“拾垃圾者”形象,并把它剪贴下来:“他在大都会聚敛每日的垃圾,任何被这个大城市扔掉、丢失,被它鄙弃、,被它踩在胸下碾碎的东西,他都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他仔细地审查纵欲的编年史,挥霍的日积月累。他把东西分类挑拣出来,加以精明的取舍;他聚敛着,像个守财奴看护他的财宝…” 本雅明一眼便在这个形象里认出了文人,包们都或多或少地过者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处在有反抗社会的低度地位上。更进一步,他看出了波德案尔的意把拾垃圾者的活动视为诗人的活动的夸张的隐喻。本雅明是这样说明的:“两者都是在城市居民酣沉睡乡时孤寂地操着自己的行当;甚至两者的姿态都是一样的。……诗人为寻觅诗的成利品而漫游城市的步子也必然是拾垃圾者在他的小路上不时停下捡起碰到的破烂儿的步子。”本雅明甚至还指出了拾垃圾者的革命性:“在适当的时候,拾垃圾的人会同情那些动摇着这个社会的根基的人们。”在他们自己的梦里,拾垃圾者是起义者的同志。 “在最高的意义上说,收藏者的态度是一种继承人的态度。”©在这种收藏中,灵魂徜徉在过去的精神财富的丰富之中,这个过去是他生存的士壤。像一个在商品世界中漫步的游手好闲者,收藏者在这里得到一种闲暇的满足。本雅明接着说道:“同对象建立最深刻的联系的方式就是拥有这个对象。”但这个“拥有”绝非私有制意义上的占有,“收藏者”并不像资产阶级收藏家那样把一件物品打上私有的记号,或像购买会升值的股票那样把收藏品当作一种会带来利润的东西。相反,他把它们收集起来,置于自己的关怀之下,从而把它们永远从市场上分离了出来,恢复了它们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本雅明自己宣布了这种“收藏”的政治意义;收集者要提供给人的“不仅仅是他们在日常世界所必需的东西,而且还是那种从实用性的单调乏味的苦役中解放出来的东西”。 在更深一层上,“收藏”是现代世界的生存者的抗争和慰藉。
4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