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1914年的精神
P066正是在战争与革命的烈焰中,炼成了纳粹主义。1918年德国战败与1933年第三帝国来临之间,仅仅相隔15年,但这一路波诡云谲、充满变数。希特勒的上台绝非在1918年就已注定,也绝非由此前的德国历史进程所预设。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及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强国地位的确立,使许多民众心生希望,然而在一战结束时,人们清楚地看到,帝国及其各级机构无法实现他们的希望。在许多人心目中,俾斯麦冷酷、强硬,为达目的不惮于使用暴力和诡计,是领袖人物的典范;采取行动抑制政治天主教运动(politicalCatholicism)的民主化威胁,以及抑制社会主义劳工运动时,俾斯麦所显示出的魄力,使他在信奉新教的中产阶级中赢得了广泛爱戴。1916年在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幕后独裁”把残酷的专制统治准则付诸实践,为德国的未来开创了一个不祥的先例。 德国的历史遗产,从很多方面看都是一份沉重的负担,但它并没有使纳粹主义的兴起与得势成为必然。俾斯麦投下的那些阴影本来有可能最终被驱散,然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时,它们却几乎无限地加深了。俾斯麦及其继任者遗留给德国政治制度的问题,因战争的影响而无尽地恶化下去,而且在这些问题之上,又添加了其他后患无穷的问题。如果没有战争,纳粹主义可能不会崛起为一支值得重视的政治力量,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多德国人不顾一切地寻求一位独裁者,来取代在国运攸关之际看起来显然有负众望的文官政治。1914一1918年,每个人所下的赌注都如此之高,以至于右翼和左翼都准备采取某种极端主义的措施,这在战前只有处于边缘的政治人物才敢想。讨论德国战败之责应由谁承担时,各派相互攻讦,其结果只是加深了政治冲突。面对巨大的牺牲、极度的物资匮乏和奇高的死亡人数,德国所有政治派别都在苦苦寻找原因。超乎想象的战争开支给世界经济造成的巨大负担,再花30年也无法摆脱,而其中负担最重的是德国。所有参战国在战争期间尽情发泄民族仇恨,给未来留下了一种可怕的后遗症一宿怨。不过,当德军逐渐回国,德皇心有不甘地准备将政权移交给民主派时,一切似乎仍有希望。 引自 第三节 1914年的精神
85人阅读
羊牛下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节 宣扬仇恨
P043虽然关于这些问题存在着各种讨论与辩论,但上述观点其实并未对1914年以前政府政策的制定...
-
第三节 1914年的精神
P057这些极端民族主义压力团体,并非威廉二世统治集团的任何一种操纵策略的产物,而是通过在...
-
第三节 1914年的精神
-
第四节 陷入混乱
P077改变极端民族主义格局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败的经历、革命以及战争结束时的武装冲突。...
-
第四节 陷入混乱
P081与“钢盔”一样,多数德国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尤其是意料之外的战败所带来的...
> 查看全部1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