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构的女性》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解读性别问题
一.性别作为问题的存在 性别差异是一个绝对的差异,将人划分为分明的两类,千百年来,作为生物个体而相对独立存在的人,总是以其特定的性别身份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当下文化背景下,性别不是作为一种分类,而是作为一种等级差异而存在,性别问题也牵扯到整个文化体系,且什么是符合人性发展的性别平等也不是一个能统一的问题,因此性别平等艰难且纷繁复杂。 对于性别问题,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即实现男女平等。中国的传统思想讲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从家庭到工作、从私到公,社会权力一直掌握在男性家长手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到现在一直或明或暗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文化中。西方也一直存在不引人注意的女性蔑视,如马克斯.韦伯说的那样,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支配和从属的关系,但在欧美社会这常常被人否认,男人按天生的权力统治女性,产生“内部殖民”,这种性别压迫比种族歧视更加牢固,比阶级壁垒更加严谨,普遍、持久。 性别问题不是某一阶层、某一群体、某个人的作为,而是整个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有人参与的结果,是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复杂因素的结合。因此,意识到性别问题从而去改变现状,面对的是整个文化体系,包含并不止于政治、经济、观念。 二.提出“社会性别” sex是性别,而社会性别对应的词是gender。gender在中文中没有等义的翻译,女性主义用来特指:男性与女性形成过程中文化和社会的组织作用。王政教授将此翻译为“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强调文化在人的性别身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性别是文化指定、分配、强加到结果,社会性别让被人忽视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历史特点重新纳入到性别问题的思考: 1.两性之间的差异是非自然的,不是建立在生理上的,而是被社会建构的。2.两性平等并非女性从男人手上夺取权力或者视男性为敌人,而是发现男女两性在社会性别机制中都受到了规训,都有被压迫的一面,但由于女性处在较弱势的地位,因此被关注的更多。3.社会性别学说挑战了社会中作为“常识”的存在,从微观质疑男性和女性身份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中观层面挑战传统的社会分工和价值理念;从宏观层面探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与性别问题的关系。 三、改变的可能性 对于复杂庞大的性别问题,多数人认为性别文化难以超越,且中国的性别文化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借用托马斯理论:“若人们将发生的情景当作真实,那么其结果将成为真实。”提出自我实现预言来解释为什么值得怀疑或错误的文化观念为长期存在:一个虚假的情景设定,由于他产生来行动,因而虚假的东西成为真实点。由于人们关于某些事物的情景定义,如公众预言、信念、期望都可以成为情景的相关部分,因而影响后续过程发展。以此可以揭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的根源。男性长期占据社会权力体系的领导位置,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但男性更有资格担任领导位置这个前提就是错误的。 社会性别的提出,就是质疑前提,挑战天经地义,说明性别文化的存在并非正确,而是因偶然性和当时客观因素的限制才形成。打破不平等的现实的前提是打破不平等的观念,打破观念的前提是有理论解释和论据论证。打破男权体系的固有观念需要两个信念,即必须改变和可以改变,必须改变是因为男权文化的危害对于两性都是相似的,而当一种习惯成了一种成型的体制,其改变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才有可能实现,但必然如此的背后也是有其原因和牢不可破的理由。 男权文化的出现并非合理且最好的选择,而是由偶然因素和条件限制下的必然,甚至部分人刻意为之。因此社会性别理论需要对此有所应对: 1.不只注重精英阶层分析,关注日常生活和大众社会的问题。2.挑战性别文化看似合理的说法,并寻求改变。3.除理论外,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四.男性:携手改变 女性主义只针对男性的战争,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1.女性主义是结束男性至上主义、性别歧视者的剥削压迫的运动。2.男性和女性从出生到接受性别歧视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社会化的结果,女性也可以成为性别歧视者。 男性在性别体系下也受到压迫和制约: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标准不仅束缚女性,也不适用于想脱离固有体系的男性,男性会因此产生压力,使男性“装强”,因此女性主义可以将男性从父权制的束缚下解脱。男性由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要求下,不得不做事业、性事上坚强勇猛,压抑脆弱的一面,不能轻松的做一个人。而女性主义就是两性携手打破僵化的性别标签与教条。当然男性因父权制获取的特权不胜枚举,而女性故意撒娇扮弱也是父权制的帮凶,即使她们所承受的性别规范更加沉重。由此可知,打破父权制规范的过程,不仅是打破男性特权,也是打破女性特权的过程。 反对男性的观点,本质也是女性至上的观念,此观点认为男性也该被社会化,被动接受性别歧视。所谓女性解放,是让她们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男女关系,而不是去反对这种关系。因社会生活中的需求,男女也无法成为绝对的敌人,因此打倒男人的错误观念也是不现实的。即使女性联合起来发起战争,也是为了团结起来保护作为女人的利益的。 市场经济推动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性别话语权对男女都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话语权更多将从属的女性置于被动、他者的位置,因此对女性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长期以来被记录的认识和历史主要是男性的视角和经历,而社会性别理论启发人们去想象和开创一个包括女性认知的世界。 五.质疑与批判视角 女性主义的理论流派众多,没有绝对统一与权威,因而难以掌握所有女性主义理论。因此需要在理所当然中发现问题,并质疑这些问题,把熟悉变得不熟悉,把高深的理论变为一种新的视角,去发掘问题,察觉、批判、反省生活中“本该如此”的观念和知识结构:1.质疑已有点知识和文化体系,有鲜明的批判指向,时时刻刻敏感反省各种刻板印象。如“后现代主义”解构文化且否定现存的思维习惯、习俗、道德的真理性。2.具有社会性别意识。3.有改变权力的观点。权力不止存在政治领域,而是弥漫于社会各种关系中;权力的表现不仅仅是压迫,还有创造、诱导。权力的多样性影响了性别文化产生的途径和趋势。 六.追求平等的困难 1.多元:对于性别歧视如何产生、如何是性别平等这些问题,在理论和实际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它们相互补充或相悖。多元化给了人们不同的选择但给性别平等理念的普及带来了困难。 统一:性别平等是生活图景中的概念,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权力作出自己的解释和选择,且不同群体的诉求也不同,但性别平等以固定形式表现出来统一是必须的。因此理论上的统一难以做到时,实践变得困难。 2.学术:学术理论构成来一个全面的性别平等图景,但构成论导致“非政治化”或“泛政治化”,无法顾及每个阶层,更多代表了精英的观点,因此具有局限性,研究者容易以偏概全、以点定面。因此需要否定宏观叙事,强调个体独特性,但这样分散的理论不具有适用性。 3.理想:性别理念可以进行改变。 现实:文化构建了性别观念,并占据了大部分人的思想,突然改变这种观念意味着背离大部分人的思想;而一点点改变又容易妥协;再加上各种理论的交锋,现实状况更加难以捕捉。 七、学习社会性别的注意点 女性主义在不同实践和不同的环境代表了不同含义,允许不同,不仅仅将性别歧视定为唯一的压迫力量,阶级关系、结构性贫困等都是压迫的因素。 1.中西方实践和认识存在差异。 2.对于各种流派和理论有取舍和批判。对于不同理论先去理解,理解后进行批判,从而全面客观的去理解这一理论。 3.新概念的接受极其困难,担当一种概念变得普遍接受后,又容易突出其作用,放大其功能,视其为唯一决定性因素。然而没有一种概念能涵盖所有现象。比如社会性别理论,我们的认识要超越社会性别,把其他如阶级、种族、年龄、性倾向、宗教、国家等多个表明社会身份的范畴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去思考解读现实的文本。总之,社会性别理论并非唯一决定性思维方式。
戒烟的梦祥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被建构的女性》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解读性别问题
-
《被建构的女性》一.社会性别概述 1.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别和社会性别概念不同,代表两种不同理念,建构了两种思想体系。 性别的界定 男女在表面上...
-
《被建构的女性》一.社会性别概述 2.性别角色塑造
社会性别对个体和社会而言意义不同。之于社会,社会性别意味着差别;之于个人,社会性别意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