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构的女性》一.社会性别概述 1.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别和社会性别概念不同,代表两种不同理念,建构了两种思想体系。 性别的界定 男女在表面上看是一个非常清楚的区分,sex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绝对基础,对这种理所当然的假定和先决条件进行质疑,看起来是多余的。gender的标志无处不在,人们都习以为常,当它缺失或模糊以后会让人觉得不合理,直到成功将脱轨者置于正确的社会性别地位。比如看到男人穿裙子,女人剃寸头,这不是男人和女人的标准形象。 对于个人而言,性别的界定作为一套完整的社会体系,从其一出生就开始建构:首先,出生时在出生证明上有明确的性别归属,这通过直接服务于繁殖的第一性征来确定;其次,成长过程中完成第二性征的发育;再次,成长后需要选择正确的性伴侣,即正确的性取向,然后再通过第一性征的繁殖作用而结合。 这一过程完成了性别归属的二元分化体系,非男即女。社会要求人的行为和角色都要符合其性别“特征”,即赋予男人与女人不同的性别角色;同时性格特征也能区分男性女性,如男人阳刚、有泪不轻弹、不讲卫生,女人温顺、可爱、斤斤计较。这种性别的划分和发展被认为是由生理决定的,且这种区分是中性的、合乎社会道德观念的。人们也长期在这样的二元体系下找到自己的性别位置去为人处世,然而当人们进一步思考其复杂性时,会陷入对这种理所当然的现象疑惑的状态。 多元的性别 许多文化中,性别并非纯粹依据生殖器归类的,而是在社会上努力完成的,文化经常“化妆”成自然,而不同文化却赋予相同生物学现象以不同的意义。如奥运会的性别筛选:奥运会一开始只允许裸体的男人参赛;当女性被允许参赛后,需要女性的性别证明;1968年女选手需裸体进行性别审查。然而外科手术及荷尔蒙药物可使男性的身体外观女性化,于是1972年起奥运会开始检测染色体,只要从女性的细胞测出任何Y染色体的迹象,这名选手就是“非女性”,并有许多女选手因染色体并非完全的XX而被剥夺奥运荣誉。从基因的角度看,有XXY、XYY、XO,以及以上任意两种或三种的混合,因此即使XX、XY占据了绝大多数,也不能视少数的为异常或变态,所谓的性别两分也许并非常态。 科学背后的性别文化 性别本身的生理差异无需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生理差异的社会意义是什么?性别差异的二元对立是天生的吗?科学层面上认定的两性差异是一定正确的吗?当纯科学以不可辩驳的真理性面向社会时,必然隐含着对社会及社会学的无视。 科学在某些方面将多数人视为正常,少数人视为反常,这种划分是医学所拥有的知识权力的操作,以科学姿态为主流社会接纳后,其背后的权力解构就被隐藏了起来。 拉廓尔提到:18世纪前男女属于同一性别,男女是“邻近的”而非“相对的”。早期的生理解剖将阴道描述成内缩的阴茎;男女的生殖器在语言上是不分的,两者用同一单字指涉,如orheis、didymoi都可指卵巢和睾丸,purse在文艺复兴时代可以指阴囊和子宫。但这种单一性别的模式中,女人还是被视作低下的翻版,是拷贝男性的失败品,现代胚胎学领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仍由这种模式带动。在历史文化脉络下所发展出的种种性别模式带动了从内分泌学到进化生物学这些学科的研究,而非这些学科的研究带动了性别模式。 有关性别的研究一度受男性中心观点的影响,如《女性生理低能》一书,声称女性缺少脑回从而不能像男性一样思考,否则她们将受到损害,变为两性人。这样的说法似乎还在社会中存在,如男性比女性擅长理性思考。这种男性中心观念的偏见广泛的存在于伟大的科学家身上,如达尔文观察动物的性行为之后得出的一样结论:雌性选择雄性,雌性是主动的。但他却采取一种迂回的论证,来证明雄性在进化过程中的主动角色:被雌性选择的雄性,是在雄性角力斗争中的胜利者,所以雌性的选择是一种唯一的选择。可见科学的理论,也是受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对于一种现象作出不同甚至矛盾的解释。 现代科学的研究揭示了男性女性第一性征的发育,首先由中性胚胎原基开始,原基在性染色体或雌性激素多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分化;其中雌性发育路线是预先设定的,当存在一个Y染色体且形成了与之相应的雄性激素时,才开始向男性方向分化。因此雌性发育是优先的遗传设定,而雄性方向的分化则是一种激素引发的雌性基本原理变异,这与男性中心理论相反。 关于受孕过程的解释,通常是精子冲击卵子,精子是主动的,卵子是被动的;而另一种说法是,精子的轨迹在显微镜的观察下是无目的的,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属于偶然碰撞,卵子抓住了一颗精子。女性的性高潮(女人对此有基本控制权)能产生子宫内的吸力,赋予某个精子后来居上的优势。显然,关于受孕过程不同的科学解释,带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和性别制度的烙印,前者为男权文化的描述,后者是女性文化的阐释。 不能抹杀消除生理上两性的差异,人类的特殊生存能力主要建立在男性女性共同拥有的一个巨大的多元能力上,它使人类对各种生存条件进行适应,两性能力相互重叠,根据需求在某些方面互补,消除这些差异是对平等的错误理解。且争辩男性女性谁更优异,本身就是陷入了本质主义的漩涡两者间不存在价值的不平等。 社会性别的概念 男女的区分并非完全生理构造,也非绝对,固有文化影响了性别观念,影响了从性别视角来解释现实的真实性。当下性别概念负载了太多社会文化理念,为此社会性别理念应运而生。 gender本身是一个类别词,用来分类字与语法形式,第二个含义是“性”,但并非生理的性别;将gender用来表示社会性别,是希望能区分一般意义上被许多含义充斥的sex。gender社会性别强调性别的区分由社会文化造成,与生理性别无关的群体特征、角色、责任。社会性别概念在《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一书问世的1971年后才被广泛使用。 认为生殖器差异造成性别差异和性别区分,也就造就了性别等级合法化;然而存在一种社会建构的观念,并不从生殖器或者基因这样的生理差异产生,在先赋性社会地位的建构上,生理差异不是社会性别、社会地位的来源,社会性别是通过教、学、模仿、强化等过程建构的,人们的观念是通过文化建构的,非先天自然生成和决定。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一般意义上的性别,从生理、心理、文化逐个破解,而基于性差异的生物学理论试图将女性及男性的性本质归于一个固定的自然秩序,此秩序由生理差异所保证,独立于社会文化之外。这些理论诉诸于女性与男性之间可观察或可想象的生理差异,以此解释社会地位的不同和性别功能的自然性与必然性。先前提到过,科学理论本身也受到特定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 应用中,常把sex作为自然状态,社会性别则是用先于个人而存在的社会文化来表示每一个人;这种再表示是基于两个生理性别在概念与结构上的僵化对立。社会性别着重于文化对两性的规范,生理差异不影响性别建构,长期以来的文化熏陶使我们有了当下的两性观念,因此社会性别是存在于观念上的,是产生于身体、行为和社会关系间的一套效应。 社会性别与sex的另一个区别是,社会性别可以跨越,两性之间也许有更多的相似,差异如此明显是因为社会强加到现象。生活中跨越社会性别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不爱穿裙子的女性和爱翘兰花指的男性,以及同性恋,这些人跨越了社会性别;但社会性别的界限一直存在,跨越这种界限并非革命性的,跨越者依旧遵循了性别的二元对分,甚至强化了社会性别的界限,人们对此种越界进行指责,也是一种巩固界限的手段。 gender和sex的运用 sex和gender都是知识的形态,一个源于自然一个是社会建构,但把自然和建构对立起来,就会造成一种观念,似乎自然是透明的,可以独立于人们制造的关于自然的知识而存在。实际上自然和sex都是有历史背景的概念,其含义随时间而变化,在不同文化里的观念也不同。把sex和gender对立起来将忽视了在建构“自然”这一概念中语言所起的作用。这种对立反而确保了sex的自然性,恰恰推翻了gender本身的用意。 在思考生理差异在社会性别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时,如果gender指的是加在现存的男女差异上的社会形式的话,那么就说明了自然是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假如女性生理的存在就意味着一个我们已知的差别系统已经存在,当社会性别假设了男女性别自然区分,那么sex和gender之间将无决定性的差别。因此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社会性别不能简单的看成生物意义的生理性别差异的对照物。 sex和gender的混淆也说明了人们意识到性别由文化建构的同时,依然执着于两性的生理差异,并且以此为讨论两性社会关系的基础。因此要分解男和女两个原始概念,抛弃男人和女人两词固有的观点和已知的含义。男人和女人是用来规定和引导行为的理想标准,而不是对人们真实的描述,现实中的人也许拥有无法达到这些标准。
戒烟的梦祥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被建构的女性》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解读性别问题
一.性别作为问题的存在 性别差异是一个绝对的差异,将人划分为分明的两类,千百年来,作为生...
-
《被建构的女性》一.社会性别概述 1.性别与社会性别
-
《被建构的女性》一.社会性别概述 2.性别角色塑造
社会性别对个体和社会而言意义不同。之于社会,社会性别意味着差别;之于个人,社会性别意味...
-
《被建构的女性》一.社会性别概述 3.社会性别制度
社会性别的讨论存在一个前提:女性在社会性别体制下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女性为何是从属,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