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政党与政治体制优势(第三/四章笔记0419)
【个人小结】
第三、四章共同讲述了我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尤其是政党的特征与变化发展。作者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极具适应性,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政党。中国政党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的地位(执政支柱),还在于它的特征,它与各政治社会主体的关系,一方面其权力较为集中、强大,另一方面又因“内部多元主义”较为开放。下一章在区分西方先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政党与国家建设、民主政治关系的差异之后,进一步论述了我国政党的两次转型,提出在人本社会主义新时期应采取一种稳健的民主化路径推动其执政能力的提升。
正如作者所言,“研究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我国政党的重要性已成为学界普遍共识。那么这两章又有哪些比较值得关注的内容呢?在我看来,一是看到我国政党体制的开放性(“内部多元主义”的机制),理解为何说它是“一个利益高度多元化的群众性政党 ”。二是认识政党在西方先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差异,不过此处仅用发展阶段做笼统的界分显得粗糙了些。三是认识我国政党的转型历程及其与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耦合。四是认识党政关系的变迁、影响与未来。当然,政党研究并非是一个独立单一的议题,我想跟很多学科概念都会有交集。另外,第87页,作者提到“在现代社会权力政治的最终依据就是政党”,也有些疑惑。
现代国家 & 前现代国家【笔记与摘录】
第三章 中国的政治创新试验及其世界意义
1.中国的政治体制为何屹立不倒:政治之变使之得到生存和发展
(P67-P68)要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我们必须理解它的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考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保持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 引自 中国的政治体制为何屹立不倒 / 066 2.中国政党体制的地位与特点
(1)重要性:“(P69)中国的强大在于中共这一执政支柱的存在。”(西方国家的市民社会 | 发展中国家的宗教组织或军队)
(2)优势特征:
A.开放性正逐渐成为中国政党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国,政治开放性是通过一种我称为‘内部多元主义’的机制设置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执政党的开放性。当社会上出现不同的利益群体时,执政党就向它们开放,吸纳它们进入政治过程,并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来体现它们的利益。……它是一个利益高度多元化的群众性政党(“统合主义”)。 引自 开放性正逐渐成为中国政党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 069 B.制度创新保证权力的和平更替:领导职位任期限任制、年龄限制制度、精英选拔体制、集体领导体制(或称“党内民主”)
C.有助于推动政策变化
(P75)并且变化的方向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更多的开放、更多的竞争和更多的参与。因此,我把中国政治体制的总体特征(也是变革的方向)界定为开放、竞争和参与。 引自 制度创新保证权力的和平更替 / 072 D.相对集权确定政治责任制度
3.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
(1)向其他国家学习
(2)选择性地引入西方国家的组成部分并将其与自己的传统整合在一起
第四章 人本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型和中国模式
研究中国模式,核心就是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社会经济整体转型的媒介,是中国模式的塑造者。……概括地说,在邓小平和江泽民时代,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革命党转型到执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转型,这次转型使得共产党从改革前用革命方法治理国家的政党转变成为一个用行政方法治理国家的政党。这一转型产生了一系列积极正面的效应,但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进入21世纪以来,党的领导层确定把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定为议题。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的问题实际上是党的第二次转型问题,即如何从一个侧重于行政管理的政党转型成为一个用政治方法执政的政党。这种转型不仅关系到党本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人本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方向。 引自 人本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型和中国模式 / 081 1.政党、国家建设和民主
(1)西方政党(先国家后政党):源于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韦伯对政党发展阶段的划分-贵族团体时期/精英显贵时期/大众民主时期),是在现存国家的制度架构内诞生和活动的,帮助国家化解了深刻而严重的政治危机。
(2)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先政党后国家):充当新国家的缔造者,在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作用突出,功能多样 ①推进或限制政治参与;②创造政治合法性;③整合国家;④政治社会化;⑤中国政党体制的特殊性(直接统治)“(P90)首先是‘以党建国’,然后是‘以党治国’,最终形成了‘党国合一’的政权体制。”
2.三种治理方式
(1)革命式的治理方式:依赖于一些阶级,客观上要求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权力结构。
(2)行政式的治理方式:(社会关系层面)政治动员较少,党及其领导人相对把自身和社会力量分离开;(权力基础)依靠力量直接来自党内精英层;(权力结构)权力集中以提高执政效率
(3)政治式的治理方式:协调而非统治;各个阶层进行政治参与;党的权力空间有所收缩(优先整治);党政关系从直接政府转型为间接政府;(党内权力结构)党内民主与权力集中程度大大降低
3.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转型:从革命党到型政党的转型
(1)技术官僚制度或者专家治国制度的出现:推动经济发展、政党转型与替代大众民主
(2)意识形态的重建:实事求是精神、从“进攻型”变为“防守型”、从指导政策的功能转为论证政策的功能→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 ①论证政党合法性的功能减弱 ②一些党政干部的政党认同感和忠诚感的弱化 ③党内大规模腐败 ④社会行为消极
(3)领导层接班程序的相对制度化
4.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转型:从行政方法向政治方法的转型
(1)原因:①行政治理的挑战;②现有党政体制的弊端;③人本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P98)党的集权体制和以行政方法治国容易使党本身成为一个追求利益、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团体。 引自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转型 / 090 (2)涉及方面:①要建立新的“主义”和意识形态;②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扩展自身的阶级基础;③重新界定党和行政的关系,通过参与政治进行间接治理(by国家主席制度实质化、地方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制度);④要建立党内民主代表机制(防止党本身成为利益集团+协调各阶级利益)
(3)如何提高执政能力:与人民建立有机的联系是关键→一种稳健的民主化路径 ①通过党内民主进行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②强化全国人大系统(人民间接参与政治)③加强社会民主
(P106-P107)在已经民主化了的国家,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动力。人民参与政治,选举自己的领导人,影响政府的决策。正是人民的参与才造就了执政党和人民之间的有机联系,才构成了对政府的外在制约与压力,使得执政党必须对人民负责,政府对人民负责。而在中国,是以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来达成执政党的既定目标,推动中国的民主化。 引自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与党的第二次转型 / 103
解忧杂货铺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全球化与国家转型(第一章笔记0419)
第一章 全球化与国家的转型:西方、亚洲与中国 【个人小结】 本章主要讨论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国...
-
(二)中国政党与政治体制优势(第三/四章笔记0419)
-
(三)中国的央地/政社关系和权力结构的集与分(第六、七章笔记0420)
【个人小结】 第六、七章主要讨论了一个对象(国家权力)、两对关系(央地和政社关系)和三个...
-
(四)中国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及相互关系(第二、八、九章笔记0420)
【个人小结】 这三章阐述了我国改革整体的路线逻辑,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类似东亚模式的国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