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平淡之喜》黎戈 1.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无聊时代,每天打开微博和头条的时候、我会被那种无聊的程度所震惊,这么有限而可贵的生命和注意力资源,难道真的要拿来去关注明星脸上长的一个痘痘?当我说美在灵魂的时候,你觉得这是个文艺腔的笑话吗?其实不是,开阔的人生格局、深刻的灵魂感、对外物的照桃,这些,会让人拥有真正的美,美到老。你看看那些生动的、突破了年龄感、性别感的女人就明白了。当古道尔博士不停地说,“我觉得自己完成了儿童时代的梦想,我很草福,太幸福了”,那种历经折磨、奋斗不息、终于实观梦想的光芒,意义在握的笃定,照亮了她的脸。这不是打瘦验针、羊胎素来拼命减少一个褶子、一个斑点那种表象的美,而是生命内在的光束。——《美丽心灵》 2.我很喜欢看非专业作家的书,看他去素笔白描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职业化的文字工作者,往往有种不自觉的技术化,文字类似于精加工食物,加工的调味已经远远覆盖了食物的原味,而我更希望能接近粗糙无添加的原材料。——《灵魂喜欢放声歌唱》 3.所有的艺术家,都有一双鸟之眼,加上一双虫之眼。前者俯瞰世界,具有活泼的好奇心,以广角观察万物,后者耐心专注地研究细处。——《气味的诗人》 4.当你真实、贴切地投身生活之后,生命的意义自现。但如果把生活关在门外,仅在脑海里生产些隔岸观火的理念,那就永远得不到意义。——《心法要在世间修》 5.对我来说,读书的快乐,不是在发表、夺人眼球和博得掌声,而恰恰是在途中,就是那个登山的过程。学习,是步步换景,其乐无穷的。——《夏日六章》 6.小说的那种表达方式最契合我,就是人生那些艰深的道理,像水溶和脂溶维生素一样,溶解在具体的情节和存在感之中,要靠读者的积极领悟,合作完成一本书的意旨。小说是不附带地图,去一个陌生之地的旅行,这个深埋的缱绻、无序中的理性,实在是我最爱的方式。小说也是最接近生活的文体,生活不是诗歌,它没有萃取,生活也不是杂文,生活不和你讲道理,它只是全盘端出。——《夏日六章》 7.好的伴读音乐,如同好友,既有淡淡的陪伴感,又没有侵略性。——《夏日六章》 8.就好像在网络时代,信息纷飞,可是大家都活得浮躁焦虑,因为浅表信息会让渴望深层回味的大脑饿着,打开手机、电脑,满屏都是信息,不是椒麻味信息,就是焦糖味信息(鸡汤文全是焦糖味,甜齁;吐槽文全是麻辣味,标题吓死人,正文辣且冲),总是那么几种。大脑,只能食其厚味,而不能享受精细的“质感”,老是吃不到需要用力思考的、反刍的、有深度的、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它饥渴难耐。——《平淡之喜》 9.食物,就是要用最简单的烹饪,体现食材的原味和质感。——《平淡之喜》 10.那种遵循天然的花性,不迎合人类口味的本味和质感,是最美的——《平淡之喜》 11.人像量杯,越深邃的人,越能量出生命的深度;越深刻的读者,越能量出作品的深度。人类总是拼命追求生命容积(长寿)人、体验容积(丰富的生活)入、理解力容积(同理心,无非是想让这个量杯大点。就做人而言,量杯小,人就会流于浅薄、乏味,像迟钝的味蕾、像素低的镜头,这世界对他而言,也扁平无趣——《量杯》 12.同一本书,过几年读,感受迥然不同。有的轻到没法读,有的却读出了原来没读出的滋味。这是因为你的量杯加大了。不过,量杯大小,不一定和生命长度成正比,很多人,在某一个刻度,已经僵滞了。——《量杯》 13.很少见到质地纯正,朴素带有拙意的温柔,大多数的温柔,都很人工,是笑时露出八颗牙的职业假笑、熟练的示弱,换取男性喜爱的技术化甜软、散娇卖萌装可爱的萌化。而发自内心、来自心灵深处的笃定安宁的温柔,是很稀少的天然宝石。我有幸遇倒了一些拥有这种品质的人。想起这些温柔的脸,我就觉得内心静定。——《颜施》 14.木头的疤痕、竹子的竹节,都让我感觉在呼吸着的生命感。最动人的是,制成家具的木头,仍然有各自的秉性,随着时间过去,樱桃木会变成醇柔的蜂蜜色,白橡木会带着琥珀酒的色泽。房间里,一定要有实木家具,它们会跟着时间走,发出更加沉着的木色,让家的氛围更加踏实,像一件越来越贴身的衣服。——《木色温柔》 15.匠人不是学者,他们的智慧,是住在身体里的,也就是与手相连接,通过动作流淌出来的,过于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没有涩感来得动人。——《木色温柔》 16.去了天宁寺,寺塔下的小路,被香樟树的浓萌一路庇护,我走了很远很远,空里流霜不觉飞,而眼前、流淌在叶间的秋阳,是流金。——《流金的秋天》 17.最好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的,最难看的,都是“正确”的。那些“正确”,不是在真实的土壤中长出来的,而是在道德护持下,由逻辑和思辨推出来的,是漂亮的思维体操,它们相当于真空条件下的实验室数据,在生活中根本没有操作性。拿这些纯理论去比对、校正活人,只会让人变得虚伪或走向对立面。些微的对人性小面积瑕疵的容错,也许更有利于让善良发育。可是,“正确”永远站在“对”的上风,在辩论中,“对”也打不过“正确”,“正确”一脸凛然地站在道德高地,雄赳赳气昂昂地教训别人,“对”的声音很微弱,可周围的人,却越聚越多。——《正确不是对》 18.所有生命的成长,皆是这个程序:摆脱占有——获取自我——想和另外一个自我产生情感连接,永远活在一起——爱吹散了虚无感,也打败了死亡。——《写着写着就死了》 19.最近重读向田邦子,比原来读的感觉好些。地很像某种女人的脸,平面照片效果平平,但是美在动态状态下,只要一开始有动作,就生动美丽起来。换算成文学,就是她文采平平,但是场景挪移、情节推进这些技术很好一果然是编刚出身的作家,职业特长很明显。——《用右手去修改左手写的文章》 20.恨一个敌人,或许还能获取某种战斗的勇气和能量,可是,憎恨自己,只会彻底地瓦解自我的力量。在所有伤害性的负面情绪中,羞耻感,是最销蚀一个人的。——《用右手去修改左手写的文章》 21.她始终都活在早年的氛围之中,那是她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她收起吊桥,就可以回到爸爸给她建造的城堡,那个由华丽的有禅染丝绸缝起的和服、高级和食店用提篮送来的丰美食物、被园丁打理得绮丽叠翠的院中花草建筑成的、沉溺如蜜的梦境。——《是梦》 22.而那种华丽的光泽,正是来自回忆的润泽。“回忆难回,所以才美”——《是梦》 23.那本四岁女人的照片集,并不清新优美,石内都说:“当我看到那些人的手和脚时,非常非常感动,手也好,脚底也好,都是身体的最末端,是人身上最丑陋的部位,但那也是一个严严实实装满了时间与外界气息的地方,脚上的水泡、茧子,是那个人身上时间和历史的疑结点。”——《把这一些,通通都给我吧》 24.她不要一张光洁无瑕的精修脸,也不强求“备受摧残的容颜”,她要的,是与时间的公平交易:那被青春热情所灼伤的伤疤、被命运无常磨出的心的老茧、被时间磨损的肉体,还有,被遗忘在时间皱褶处的记忆。——《把这一些,通通都给我吧》 25.静心观察,让盘旋在抽象理念和字句之中的思维落地,才会得到生活和美的真实感。诚如柳宗悦所说:“谁都拥有一双眼,谁都能用眼来看物,但颇有心得的所见者,仍然少之又少。有时被所谓的知识所遮盖,有时被习惯搅浑,有时又被主张迷惑。打扰眼睛的情形比我们想象得多。要触及美本身,所有的考证、分析之类都会失去力量,因为这些会对直接看物有所打扰,而若不直接看物,则美的本质无法触及。”——《眼之喜悦》 26.我喜欢,我喜欢看见好看的脸,我喜欢聪明并且温暖的人,我喜欢闻到附带情境记忆的香气,我喜欢无意中擦过一股清香,回头才发现是路过了一株层叠冰绡的蜡梅,我喜欢成排的水杉,看它们微黄的叶梢映着冬日晴寒的天空,我急不可耐地想尝试这一季的新口红色号,我喜欢与美相遇……——《我喜欢》 27.这种生命活性特别强,能量很大、迈开大步拼命向前奔跑,把一切生命的枯叶都甩在身后的人,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他们当然也会老,会死,活性的物质,必然会携刻时间的深度,而那正是生命的感人之处,一朵会谢的真花,比千年塑料花,美一万倍。死亡和衰老,正是活性的证明。——《我喜欢》 28.在读书的途中,会不断衍生出新的书单,我一边做笔记,一边把有阅读意向的延伸书目拿去下单——《与美相傍》 29.安藤忠雄接受采访时说道:“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逆风而行,甩甩头发,甩掉冰柯与心头的积灰,朝着光明那方,手掬点滴的生命之美,心怀希望,与美相伴,奋力前行,这样的人生,正是这样的人生,为我所爱着。——《与美相傍》 30.我从小就喜欢小屋,不是时尚类杂志里那种有钱人的豪宅,而是接近在日剧中常见的那种:一个二三十平米的空间,没有明晰的功能区分割,只有一点微妙的小隔断,无油烟厨房连着吧台式小餐桌,布艺双人沙发对着小小的电视,床上铺着千干净净的亚麻床单,一张小小的工作台,上面有零星的化妆品、摊放的书、燃到一半的香烛,还有几盆绿植,可以一个人听着广播煮麦片,抱着薯条对着周星她狂笑,也能默默地把头埋在床单里低泣,饱满而丰富的孤独。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爱逛家具城或是宜家的样板房, 一间一间的小屋,二三十平米或更小,五脏俱全地布置着起居家具、灯具、坐具、寝具,甚至,书架上的书还歪着,衣橱里的衣服散落着,一种高仿日常的、生动的生活气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心灵小屋》 31.迷人的,不是“空间”本身,而是它代表的那种生活梭罗写《瓦尔登湖》的哲思小屋,鸭长明独居自炊,在里面写出《方丈记》的小草庵…这些小屋,不仅是栖身空间,更是一个附于形的独立思考的图腾。我甚至想,每个人的一生中,在从父母的家到夫妻的家之间,一定要经过这么一个阶段,才能被挤压成型。明白一个人也能拥有完整的生活,不是出于对单身和衰老的恐惧,去胡乱抓取一段低质的关系来靠岸。——《心灵小屋》 32.每天黄雪,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光:小朋友可以放下紧张的学习,散漫地谈些学校琐事;妈妈最热衷于听取我们对菜式的意见,好下次改进;我则随手接了信息球,再扔向空中,发散点评一番,大家就这么漫无边际地编织话题网…我们都是这网中快乐的游鱼,浸润在厮守中那平淡又温馨的时光之河里,任他两岸冬去春来。这流逝的,正是我们得到的。——《冰箱》 33.到“谷雨”了,也应景地落了雨。我忍不住琢嘴起谷雨和雨了。“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了。此时春景正盛:“夏燕筑巢,布谷拂羽,紫藤垂香,蔓蔓蔷薇,芍药于阶,除礦香 萝。”民间也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所以牡丹俗称“谷雨花”。来看看旧时观花的热闹劲儿:“郡城有花之处,士女游观,远近踵至。”——《谷雨说雨》 34.有时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有的人文学水平不是稳定发挥的,或是某本书未必契合你彼时彼地的心境。——《在冬日里想念一朵花》 35.对我而言。读书、写作的快乐,更近于一个人旅行,来到一个陌生之地,高原或海边,呼吸着密度与平日不同的空气、辨识着异地草木的种类与气味,看一看不熟悉的脸和景物,听一所完全不懂的方言,停驻一下,研究自己感兴题的知识异域,也可以随性所至,随时修改求知路线,学习之路,步步皆景,“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最后,再重回日常生活一家人回来,我合上书和电脑,掩上心里的门,把现实的门打开,险上带着微笑,那是因为我刚从遥远之地回来,带着高原的新鲜空气,另外一种日出或黄昏的色彩,遥遥地照亮了我的险。我也许和家人谈到这些精神风景的边角,也可能什么都不说,他们都是温和的人,会帮我合上笔记本和信件,不偷窥我的心思,很尊重我完整的孤独。一个人旅行很快乐,更快乐的,是“一个人”,这也是精神生活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独自性。——《一个人旅行》 36.日子如此简静如流,幸福就是迎风泛起的小小光斑。——《秋天的事》 37.时光是一块黄糖沉在杯底,就凝结在那个角落,有时我摇一摇,它还会泛起记忆的沉渣……人生啊,就是那杯子的手感和重量。——《秋天的事》 38.幸福就是这样平淡而质实的日日年年。——《秋天的事》 39.对他人的角色设定,本身就能起到鼓励或打击的作用:你把孩子当大人,在这种积极角色暗示之下,她就会越来越成熟;你把她低矮化、幼稚化,总是以经验垫高的智力优越感去发布教海,孩子的自我,就会被不断地侵蚀、瓦解发育不良,最后被彻底摧毁,一个自我沦丧的人,就像死掉根系的树一样…这世界上有种可怕的隐形伤害,就是“大树底下不长草”,那些特别强势而富有管控欲的人身边,常常会有孱弱颓废的孩子,就是这个原因。此原理,在名类关系中皆适用,朋友、恋人也一样。方法错误“为你好”的人,比恶意伤害的人,只怕还多些。就像一个医生,在误诊之后还热情万分地大量开药。最麻烦的是,难以处理一你推开他吧,伤人;不推开吧,很快要被他压死了,伤己。——《记住你的名字》 40.独立是双刃的,不仅是享受自由,更是自律和自理。——《记住你的名字》 41.如果说有什么育儿目标的话,我希望她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个体面目横制的一群人:从小被主流价值观压制成型,个入思考溶解在集体意志中,流水线批量生产,挤名校。名企、奔向成功人士,最后连找的伴侣都是可以预计的,也就是成功人士都会找的那种类型一在差不多的条件范围内。这个人也可以是别人,只要吻合供求平衡点就行。而“人”,应该是眉目清晰、忠于本心的,一个一个的人。爱,也是这一个人去爱另外一个人一作为她的朋友,我能做的,不外是说出,并且反复提点小朋友,像《千与千寻》里的白龙对小千说的:“不要忘记你的名字。”——《记住你的名字》 42.这种梗概式阅读习惯,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你看到一个评论标题是这样的:“一个绿茶的悲惨下场”“一个出轨渣女的报应”…而这说的是《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当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被如此面目全非地解读时,可怕的,不是阅读态度的粗暴恶俗,而是大脑的惰性,思考的简单化。很多人,已经逐渐失去了感受人、事、物之质感的耐心和能力。——《时代的质感缺失》 43.不观察、不体味,不追求真实细腻的质感,导致的,就是两个极端:要么梗概式阅读,要么虚词成文。而严肃文学和快餐文学之间、新闻标题和真实人生之间、文学大师和普通写手之间,隔着的,就是质感的还原。——《时代的质感缺失》 44.想着那些儿时夏天的午后,午睡中,也能感到洋槐树的影子遮蔽在脸上,它的叶声,柔软得像翻书,不像杨树那么金属质感。而马路上的梧桐,已经长出了细密的夏叶,荫庇着只容两辆车对开的、窄窄的路。我和小同学们沿着街,在水塔下转转,在河边遛遛,如果碰到推着木头车卖冰棒的老太太,就喊住她,老太太脖子上挂着吸汗的毛巾,掀起木箱盖子和白棉胎,给我们挑选:冰棒五分钱,中冰砖贵一些。心急的小孩,当时就剥了冰棒纸吃起来,那些纸落在小车上,像是商品的注解。顽皮的男孩子,也会拿冰棒吃剩下的棍子,做成小木枪,在课间追着小女生“射击”。——《宁夏》 45.而我在书架前的,正如进街的快乐,看主么多 美丽的思想,像花朵含萄在原野一样,安静地待在它的物质形式里,只等着我去唤出那美与智、再一一内化为自己的花儿就在那里,那时时可推门领取的喜悦,让人幸福极了。——《为了玫瑰,原谅刺吧》 46.我读书、旅行,不为考据研究、成为学者专家,只为了时时把自己投诸广阔的世界,在小我的纬度之外,置身于更大的时空之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黑点,瞬息被时间淹没,而我只想看看,在我之上的蓝天上,飞翔着怎样的白羽,在我之下的土地中,又是哪一种植物已经繁衍千年,当我见到它时,我想减出它的名字。我想知道,在我之前,世界是怎样的,有过怎样的人,他们的哀矜与喜悦、痛苦与爱。“生命”既是个单数,也是个集体名词,而“一生”,对我来说,既要创造自己的生命之光,也要最大广度地分享在所有生物的维度上的那个生命之美。有生之年,能遇见这些美,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非抽象的秋天》 47.随身听,MP3,类似于书本,它们即时即刻地原地升腾出小宇宙,把周边的喧热都隔绝开,给人一个独处的精神空间——《遥远的音乐》 48.电影里说,你每看见一只销,都是生活给你的微笑。想来以后,每看到一只猫,也就是生活给我一个微笑,然后我心里都会回笑一下吧,和这美好打个招呼。而生店给我们的微笑,可远远不止猫啊。——《一个人的电影》 49.我最喜欢那些关于家常的日子的描述,人间是大书,我们看书就是历世,观天地,见他人。——《杯酒不言谢》 50.我总觉得,人的幸福感,来自她的内心环境。哪怕你穿着华丽的名牌衣服、住着精装修的房子,可是心中充满愤透、怨慰,那也等于是日日埋首于垃级难的恶臭之中。相血心生,说到底,就是内心环境的外化。——《杯酒不言谢》 51.语言这个东西、到底是渔网还是米袋上的破洞呢?是漏掉的多,还是打榜出来的多?而所谓“相知”,大概就是能读出“意在言外”的部分。——《杯酒不言谢》 52.善,这个东西是不是结实,一定要在被伤害之后,才知道答案。所谓坏人,很多就是被伤害扭曲,然后,把仇恨,而不是爱,作为生活的动力,理直气壮地作恶。伤害是试剂,一个人,在最愤怒时,都能对自己有要求,绝不用超底线的方式去还击,这才是坚实的善良。——《杯酒不言谢》 53.每一本书都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阅读单元。——《杯酒不言谢》 54.我一直很警戒的,就是阅读量大的人,他很容易进人一个经验过度润滑下导致的“高度顺滑、涩感缺失”的状态,也就是说,他一看到一本书,囫囵地看几页,就很急迫地想去判断和定位一对这样的读者来说,文学和社会一样,也是有鄙视链的,粗糙地分类如下: 以国别来分,外国名家>外国普通作家>中国名家>中国古代原创作家>中国年轻原创作者;以工种来分,小说、诗歌作者>散文、评论作者>情感鸡汤作者;以资历来分,有外国学术背景>国产学术背景>无学术背景>无高教背景;以文字风格来分,夹带外文、术语、多语种混用>纯汉语使用但比较晦涩>平易直白口语化;以脑型来分,男性学术思辨脑>男性感性脑>女性感性脑。 经过多项累积相加,他们按分数排列高下,文学作品,已经不是灵魂与灵魂的接壤和触动,而成了一道绕过灵魂的心算题,他们是古董行的估价师,急于判断这个作品的质地和价格,进行技术化参数分析,却不会被它的美感动,这就错过了文学最大的意义一对个体而言,文学的价值,不在文学史上,而是在文学接受史上,如果有一本书,它震撼了你的灵魂,在你的心中投下终身的背影,成为你人格背景的一部分,那它才是有价值的。——《慢慢喜欢你》 55.这世界上、有多少书,是用半辈子的准备才能进人的网我限怕我错过一本书,我更怕我错过了这仅有的一生。慢一点、再慢一点,我对自己说。 56.人们为何对时间的流逝如此恐惧呢?手机常常给我推荐一些软文、那种“被老公宠成小公主”“冻龄女神”之类的标题、让我觉得想笑,都公元2019年了,还持这么落伍破旧的价值观…东亚普遍崇尚幼齿审美,搞得女人为了获取性别红利,也拼命地撒娇卖萌装可爱,技术化充嫩和示需。殊不知,女性除了皮囊、关系之外,有太多为自己而活的内容了,而女性的自我捆绑、内耗,正因为她们在关系而不是自我建设上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过度致力于“女”而不是“人”的部分,忘记了个体价值是来自“人”。我很喜欢现在的年纪。二十岁时,我青春闪耀,却又空又飘,只能靠他人的爱来确认存在感。现在的我,经过多年努力积累,是沉甸甸的。欣然自足,不假外求。——《慢慢喜欢你》 57.“女”的美,会随时间而磨损,而“人”的美,却必须扎根于丰厚的生命体验,它只能是时间的礼物……所以慢慢来,不要急。——《慢慢喜欢你》 58.一切深刻的关系,都是在麻烦中建立的,撇除麻烦,只有享受层面的关系,是绝对不会深刻的,深度往往和麻烦成正比。——《万物都在言说春天》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