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价值观
如果古代有男神评选,信陵君也许是引领风骚第一代。
“当时秦患已极,六国中公卿将相,惟信陵真能下士,从谏若流,故独能抑秦。是以,信陵君一身攸关六国之存亡,其死后二十余年,秦国逐渐攻灭六国,一统天下。”
《史记》四公子传记中,只有信陵君叫《魏公子列传》,内文也是称公子,不直呼其名。司马迁毫不掩饰对信陵君的热爱。
信陵君名满天下,不是虚传。汉高祖刘邦年少时,耳濡目染其传说 ;做了皇帝,路过大梁都要去祭祀,后来拨了五户人家专门给公子守墓。
司马迁也亲自去过大梁古城考察采风,寻访过侯嬴看守的“夷门”。司马迁为何如此推崇信陵君,可能与其自身的经历有关。据说太史公身陷囹圄,需要钱打点救助时,遍访周遭亲友,均无所得。现实的人情冷暖,让太史公不由得感念急人所困的信陵君和那个士为知己者死的重义轻利时代。
同样是礼贤下士,孟尝君也做到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然而,孟尝君的标准是“才”,即一技之长。信陵君的标准是“德才”,为此他不惜深入市井巷陌,主动寻求拜访。也就是说,信陵君寻找的士,是一种志趣相投的“精神伴侣”。在价值观上,提春秋战国的价值观
倡扶危济困,保国安邦,以苍生为念,以社稷为重,重情义、轻死生。这样的知己,人生得一无憾,自然没有高低贵贱,真正突破了阶层局限。
面对救赵这样的天下大事时,信陵君的门客都慨然随他赴死。相比孟尝君,被罢黜相国后,门客曾一度作鸟兽散,仅余冯谖给他出主意自保。门客为孟尝君赴死,也仅是为了其个人的利益得失。没有信念的团体,终究是一盘散沙,好比一个公司做大了,就必须有企业文化作为凝聚力。
面对救赵这样的天下大事时,信陵君的门客都慨然随他赴死。相比孟尝君,被罢黜相国后,门客曾一度作鸟兽散,仅余冯谖给他出主意自保。门客为孟尝君赴死,也仅是为了其个人的利益得失。没有信念的团体,终究是一盘散沙,好比一个公司做大了,就必须有企业文化作为凝聚力。
同样是遭到猜忌,晚年的信陵君完全有实力像孟尝君一样,掉头推翻君王。但他宁愿在酒色中颓废自残,也不与魏安釐王决裂致使国家分裂而让秦国得利。信陵君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国家大义的忠诚。他晚年的悲剧,也许正是他人生最有魅力的高潮。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思潮多元,信陵君践行的价值观,历千古而不衰。
信陵君其实并非完美无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秦王为了给范雎报仇,将平原君诱骗至秦国,威逼其交出与范雎有怨的魏齐。魏齐无奈之下,连夜逃出平原君家,与赵相虞卿一起出逃至魏国,向公子求助欲逃向楚国。公子害怕秦国追究,犹豫着没见,并问门客虞卿是什么样的人。侯嬴告诉他,虞卿是放弃了相位而不放弃朋友的人。信陵君大惭,驾车去郊外迎接,魏齐已经悲愤自刎。而姐夫平原君,却顶住了秦王压力,守住了朋友的底线。
在某些场景下,价值观远非那么清晰。《战国策·魏四》记载,魏国安陵人缩高的儿子为秦国守卫管(今河南郑州),信陵君久攻管不下,便要任用缩高为五大夫,去招抚他的儿子。缩高说,父攻子守会被天下人耻笑,招抚儿子是让他背叛君主,于是拒绝了。信陵君大怒,让安陵君把缩高捆送给他,否则就要发兵十万来攻。安陵君宁死不从,缩高担心被报复,自刎而死。信陵君换上素服,派使者向安陵君道歉。国与家,君与臣,父与子,如何排位,如何选择,这样复杂的伦理问题,
就是当代人恐怕也难以回答。
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一个多侧面、立体丰满、更具可信度的信陵君。这正是历史的魅力。
东风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中二青年的春秋大梦
与其说这是一本漫画书,不如说,这是一群中二青年的春秋大梦。 铲史官团队凌空构建了一个历史...
-
春秋战国的价值观
-
起于趣味,终于思索,不一样的漫画让你沦陷其中
《漫画中国史》是铲史官团队主创、世中文化出品的历史漫画类书籍,与市面上动辄让你放不下来...
-
从历史的深处寻找中华之道统
尤瓦尔赫拉里在《人类简史》中曾经提到,人类的最大能力是会讲故事,人类还会通过一个故事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