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全书笔记
- 1 ---
目录:027第三节志存高远
孔子因其才能和德行,从委吏到乘田,最后,得到当政者的赏识,甚至得以进入太庙,协助祭祀礼仪,这表明他已经进入社会上层。他进入太庙,对每种礼仪、每件礼器,都要发问。于是有人说:“谁说鄹(zōu)人叔梁纥的儿子懂礼呢?到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道:“每件事都要问明白,以免疏漏,这正是礼要求的谨慎呀!”
P37 / 2022-03-28 11:42
- 2 ---
目录:042第一节大学之道
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要弘扬一个人伟大高尚的德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完人,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美好的德行。
通过大学教育,可以把这种德行发挥出来,弘扬出来,培养出来,这叫明明德。这样的教育一旦普及至全国百姓,那人民的整体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所谓“亲民”,就是“新民”。
简单地说,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之学。它不是培养人的专业技能,甚至也不是灌输一些静态知识,它立足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让人学会对世界上纷坛复杂的事物做判断,同时培养人的高贵品性和气质,养成人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而是要为天下人谋生,谋天下太平,争人类福祉!
2022-03-31 14:06
- 3 ---
目录:042第一节大学之道
只有“知新”的人一一能根据正确的价值观对纷绘世事做判断的人,才是真正的“立”起来的人。否则,光有知识,只能算是立起来的“书橱”。
P44 / 2022-03-28 11:37
- 4 ---
目录:042第一节大学之道
真正的好老师,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还要有头脑,有眼光,对人间是非、善恶美丑有价值判断力。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已有的知识,还要教学生能判断是非。有了思想的方法,有了判断是非的立足点一—价值观,并以此去甄别、判断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才算是“知新”
只有既能温故,又能知新的人,才配做老师。
P44 / 2022-03-28 11:37
- 5 ---
目录:042第一节大学之道
他不仅自己获得了自由,还培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独立知识分子。独立知识分子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表明这个社会有了道义的阐释者、承担者和弘扬推广者。
P46 / 2022-03-31 14:05
- 6 ---
目录:042第一节大学之道
他不仅自己获得了自由,还培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独立知识分子。独立知识分子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AA件,表明这个社会有了道义的阐释者、承担者和弘扬推广者。
P46 / 2022-03-28 11:40
- 7 ---
目录:042第一节大学之道
不同的群体也有不同的教法。《论语·雍也》中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人的材质有区别,基础有好差之分,悟性也有高低之别。基础好一点的人,可以多讲一点;基础差一点的,可能就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悟性高的人,可以讲深一点;悟性浅的,可能要从小事情上着手。孔子对教育的规律把握得非常准确。
P54 / 2022-03-31 14:07
- 8 ---
目录:058第二节问学老子
子路说:“老师啊,既然这样,我们如何才能让人生完满,并保持完满而不倾覆呢?”
孔子说:“你记住四句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聪明要用愚笨来守;功劳要用谦让来守;勇敢要用畏怯来守;富有要用谦卑来守。
礼人荣普孔子说:“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什么叫损?损,就是减损。孔子实际上在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实际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一个完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更多的是看你没有了什么。
P66 / 2022-03-31 14:14
- 9 ---
目录:084第四节苛政猛于虎
齐景公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孔子告诉他八个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做国君的要像国君的样子,做大臣的要像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慈爱,做子女的要有子女的孝顺。每个人都应该尽到自己的人生职责。而且,孔子一直认为,在上者应该先尽义务,所以,他在说责任时,把君放在前,臣放在后;把父放在前,子放在后。这里面包含的逻辑就是:国君必须先做得像国君,然后才能要求臣子尽忠;父亲首先必须尽到父亲的责任,然后才能要求子女尽孝。孔子和孟子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强调弱者的道德,而是强调强者的道德。执政者先做到,才能要求人民做到;在上面的人做到了,才能要求下面的人做到。
P92 / 2022-03-31 17:31
- 10 ---
目录:■众生平等父子相隐以直报怨
因为,正如上面分析的,“以德报怨”使得一个人,做好事也好,做坏事也罢,结果一样一道德约束力没有了。
其次,从道德的角度讲,当道德要求人们对坏人“以德报怨”时,道德首先就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以德报怨”这个命题更糟糕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把“道德”当做奖品,赠送给做坏事的人了。
P116 / 2022-04-02 09:44
- 11 ---
目录:130第三节杏坛至乐
孔子曾说人生有三大快乐,其中之一,即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孔子此时,正是处在这样的快乐人生之中!
一部《论语》找不到一个苦字。孔子心中,和“乐”相应的反义词不是“苦”,而是“忧”一不是忧愁的“忧”,而是心忧天下的“忧”,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不是名词“忧愁”,而是动词“忧虑”,是一种道义的担当。孔子心中的苦早已被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代替,所以他说:“仁者不忧”。
P132 / 2022-04-05 14:20
- 12 ---
目录:130第三节杏坛至乐
人要快乐,先要培养正当有益的爱好。好学是一种爱好,好学更是一种素质,好学才能有所成就。而且,好学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读书不仅仅是长知识,它还能够让我们度过一些无聊寂寞的时光。很多快乐都需要有他人在场,有一种快乐却不需要,只要有书就行,那就是读书!所以好学之人,等于给自己找到一条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快乐之道。
P133 / 2022-04-05 14:24
- 13 ---
目录:130第三节杏坛至乐
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P133 / 2022-04-05 14:22
- 14 ---
目录:148第一节人就是天命
知天命即是知“使命”。在认识到并敬畏这既定的人生依托的前提下,也能认识到人作为万物之长,也是天命力量的一部分。天意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个体的历史使命。知天命、知天意、知天道,也就是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产生历史使命感,从而顺应既定的条件背景和凭借,乘势而为,百折不挠地向着命定的方向前行,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认知天命,是仁;敬畏天命,是礼;履行天命,是义。
P150 / 2022-04-05 14:48
- 15 --
目录:162第二节鲁国司寇
在《孔子家语·五刑解》里,讲到了古代所谓的五刑。五vw刑是针对五种常见的罪行而制定的五种刑法:盗窃、不孝、犯上、斗殴和男女淫乱。
圣人制定法律,不是要惩罚人民,而是有了法律,让老百姓有所畏惧,不去犯法,最终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
最后,孔子的结论是:制定刑法,目的不是惩罚人,而是告诫人,让人知道是非礼仪。相关的法律,如果没有地方用,恰恰说明这个国家是好的。
2022-04-05 15:24
- 16 ---
目录:162第二节鲁国司寇
司空亦作司工,即掌管水土之事,包括诸如营城起邑、疏浚沟洫等一切水土工程;郊祀时,还负责扫除、乐器等。
“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是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位同卿大夫。
P165 / 2022-04-05 15:22
- 17 ---
目录:162第二节鲁国司寇
古代,晚辈、学生,下级答应长辈。老师上级,有两个词,一个是“唯”,一个是“诺”“唯”表示非常恭敬或正式。认真的答复:“诺”则是一般的应对之词,不如“唯”恭谨
P231 / 2022-04-05 16:52
- 18 ---
目录:237第三节圣者多情
圣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人:做事小心谨慎,做人卑己尊人。既从容不迫,又内敛含蓄;既大方自如,又不失拘谨羞涩。孔子就在这个高高的境界上俯视着我们,而我们仰望着他。假如我们知道仰望圣人,我们至少成不了小人,我们绝不会堕落。
P251 / 2022-04-05 17:23
- 19 ---
目录:252第四节仁者担当
假如某人坚持做好人,时间长了却发现,做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的信仰,他就会疑惑,甚至绝望,道德就崩溃了,不做好人了。道德的有效性并不是幼儿园老师手中的小红花,只要你做一件好事,马上就发给你。在成人世界里,你也许终生都等不到那朵奖励你良好品行的小红花。那么,你就不做好人了吗?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