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553~571页(完)
潜渊青魚
读过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第50篇(4.25-26)
4727字/总10.3万字
#精读·邓晓芒《精神现象学句读》十卷本(第十卷/571页) 553~571页,进度100%,对应原本490~491页(第八章第21段)。
[一、概念在前此各意识形态中的形成]
[二、科学即对自我自身的概念式的把握]
[三、达到概念式把握的精神向着定在的直接性的返回]
【精神在“时间中”的形成过程:精神→以自身为中介(“概念式把握”成全了“自由”/不受制于外在对象)→自觉地向自身形成】
【精神外化到时间里=历史(①先外化出时间→②再将自身外化成对象)→时间关系中:精神不安息地自我否定)】
【精神外化到空间里=自然(一次性的外化→持存的永恒的定在/不再动)→空间关系中:太阳底下无时间、无新事】
但是,[精神的形成过程]的[另一方面,历史Geschichte(时间中发生的具体事件本身/现实的历史)],是[认知着的、自中介着的形成过程(自觉的/有认知的/以自身为中介=自由)]——[外化到时间里的精神(人类社会历史)];不过,这种[外化]同样也是[对外化自身的外化(精神①先外化成时间,②再将自身外化成对象/抛出自身之外)];[否定]就是[对它自身的否定(精神在时间中不安息)]。
【精神在历史中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因为需要积淀和消化】这个[形成过程(精神在历史中的形成过程)]呈现出一种[缓慢的运动(漫长的)]和[诸多精神的前后相继(各种精神形态先后涌现的)],一个有[诸多画像(人类精神的各种画像)]的[画廊(历史中/时间中)],其中[每一幅画像]都被赋予了[精神的充足的财富(千百年的传统积淀)],其[运动之所以如此缓慢],就是因为[自我必须渗透和消化]其[实体的这全部财富](历史漫长是因为自我意识需要很多时间去渗透和消化实体,要掌握吃透以后才能提高到下一步)。
【精神的完成=认知到了自身的实体(深入纯粹概念,抛弃现象形态)】
【精神(概念的形态)→最后托付给了→“回忆的形态”】
【柏拉图:回忆说→认知心理学;黑格尔:回忆→发展为历史意义】
由于[精神的完成]就在于[完全认知到它是什么、即它的实体(精神的完成=完全认知到了自身的所在/所是/实体)],所以[这种认知]就是[它的深入自身Insichgehen(进入自身的纯粹概念)],在这一过程里,它[抛弃了它的定在(抛弃了所经历的所有具体的存在)],[并把它的形态托付给回忆(精神将自己托付给回忆这一形态)]。
【现实中的区别/内容→在纯粹内在的黑夜里(阴影的王国/抽象理念的王国)→以概念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新定在→回忆中的新世界】
精神在[自己深入自身时(抛开现象形态,进入纯粹概念)],已在它的[自我意识的黑夜里沉没了(纯粹内在性=黑夜)],但它的[消失了的定在(现实的区别/具体的内容)]却[保存在这个黑夜中(保存在纯粹的内在性中)];而这个[被扬弃了的定在]——即[先前那个、但已从认知中新生了的定在]——是[新的定在(扬弃了原先的具体形态,在认知中获得概念式把握)],是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精神形态(回忆形态)](回忆中的新世界)。
【回忆中的新世界(逻辑学):不受精神现象学的束缚,重新以直接性(不再是感性确定性,而是存在范畴)作为开端)】精神在[这个世界里(回忆中的新世界里=逻辑学)]同样[必须不受前面拘束(不受精神现象学经历的束缚)]地从[这种新的精神形态的直接性(存在范畴)]开始,并[再次从直接性中(以存在为开端重走漫长路)]成长起来,[仿佛]一切[过去的东西对它来说都已经丧失了(好像过去的一切经验都一去不返了)],而且[似乎]它从[以前各个精神的经验中什么也都没有学到(好像不必再把过去的经验记在心上)]。
【回忆Er-innerung:Er-前缀表示做起来、动态发生;Innerung深入到内部、深入内心、内在化】
【精神现象学(意识的经验科学/导论式的预备工作/实在性的保证)→中介[回忆]→逻辑学(纯粹概念的科学/按照概念的内在必然性自由地伸展/不再受到外部经验的掣肘)】
但是[回—忆(Er-innerung)]把[这些精神保存下来了(回忆保存了“以往精神的全部经验/以前的整个历史”)],并且[回—忆]是[内在的东西(回忆起那些先天就已经赋有的知识,只是投身为人后被感官/肉体遮蔽了)],而且是[实体的实际上更高的形式(先验的知识)]。
【逻辑学:概念层次上重走精神现象学的历程,但以“存在范畴”为开端,是对“对应的感性确定性”的回忆,比感性确定性更确定】
【现象学中的感性确定性;从感觉出发,不自觉的】
【逻辑学中的存在范畴:回忆感性确定性,间接性导致更加确定】
【教养/教化Bildung:①狭义,伦理→道德→宗教;②广义,精神的实在性/现实的定在→纯粹概念的理想性/纯粹逻辑-绝对认知】
因此,当这个[精神]看起来[仿佛]只是[从自己出发(从纯思、纯粹概念出发)],[再次从头开始它的教养时(从概念层面重新走一遍教化过程)],那么它的[这种开始(以存在范畴开始)]同时也处于一个[较高的阶段上(是对感性确定性的回忆,比之更确定)]。
【立足绝对认知→从概念层面→回忆已经逝去的精神现象学的王国中分散偶然的环节→构成逻辑王国中前后相继的系列(概念的必然性)】以[这种方式(立足绝对认知→概念作为纯粹元素→回忆精神现象学历程)]在[定在中教养起来的精神王国(已经逝去的精神现象学王国)]构成一个[前后相继的系列(现象王国分散偶然的环节→逻辑王国成为前后相继的系列],在其中,[一个精神]为[另外一个精神]所[接替],并且[每一个精神]都从[先行的精神]那里[接管了那个世界的王国。](回忆中有概念的必然性→形成回忆的系统)
【现象学里前后相继的精神的目标→启示出隐藏在背后的绝对概念;通过宗教→达到绝对概念→展开为逻辑学】
【启示(明白地放到表面上)vs深处(内在的隐藏的)】
【实体/纯粹概念=否定性本身:否定自身限制,冲破藩篱,走出自身,投入时空】
【实体的外化(外化到表面)=自我深处的激发(深入到内在)】
【外化=深入;前进=回溯】
[它们(前后相继的精神)]的[目标是对深处Tiefe的启示(启示出深处的东西,将其大白于天下)],而这种[深处]就是[绝对概念];因此这种[启示]就是[对绝对概念的这个深处的扬弃(将绝对概念从最深处挖出来,成为普遍的无所不在的东西)],或者说就是[绝对概念的扩展开来(从隐藏的深处展开到太阳底下)],是这个[在自身中存在着的我的否定性(我的否定性=突破限制、走出自身)],而[这个否定性]就是[我的外化或实体(实体=否定性本身=动态地打破藩篱)],——而且是[我的时间(这一瞬间消失→外化为下一瞬间;与主体能动性、历史相关)],即这个[外化]是在[它自己本身中外化自己(自我最深处的激发)],从而既存在于[①自己的扩展中(外化到表面)],又存在于[②自己的深处,即自我中(深入到内在)]。
【回忆=经过概念整理的、以概念式思维去把握精神的存在形态】这个[目标(精神现象学的终极目标→绝对认知],这个[绝对认知(达到自我认知的精神)]或[把自己作为精神来认知的精神],以[对各个精神的回忆作为自己的道路(在“经过概念处理的回忆中”经历漫长的怀疑之路)],即[回忆][这些精神在自己本身中是怎样存在的(用概念把握这些精神的存在形态)],以及[怎样实现它们的王国的机体组织的(有机体/生命体:自我发育、产生、组织、成形的过程)]。
【历史:保留了精神形态的自由性与偶然性】
【逻辑:用概念把握有机整体】
【精神现象学:①被概念式把握的历史,②历史形态的概念式进展】
【精神现象学vs逻辑学;现实保证vs终极目标;意识形态vs范畴;内容生命vs抽象概念】
【逻辑学/形而上学/科学哲学=女王(作为科学的科学)】
【精神现象学=王座(立足此岸,构成实在方面、真理性和确定性】
【形式逻辑=单纯的确定性】
【辩证逻辑=有形式,有内容(诉诸现实感、历史、人的自由意识)】
对[这些精神(这些精神的形态)],按照它们的[自由的、以偶然性形式显现出来的定在]方面[加以保存],就是[①历史(历史:保留这些精神形态的自由性与偶然性/自发、不受外来强制)],但按照它们[被概念式把握的机体组织]方面[加以保存],就是[②显现着的认知的科学(逻辑:保留概念式把握的有机体整体)];[③两者合起来(绝对精神的回忆:历史+逻辑)],[被概念式地把握了的历史(被逻辑把握了的历史→走向逻辑学的关卡)],就构成[绝对精神的回忆和髑髅地Schädelstätte(死去和复活的统一地:一是把过去带有精神的各种经验形态扬弃了,一方面将经验形态背后的精神升华为逻辑学/纯粹精神))],构成[其王座的现实性、真理性和确定性(精神现象学=绝对精神的底座/有内容生命、有主客统一、有主观确定性)],[没有这个王座,绝对精神就会是没有生命的孤寂的东西(没有精神现象学对一切意识形态的否定和怀疑作铺垫,绝对精神就无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能沦为抽象概念的推演、对常识的扰乱和诡辩、飘忽于口头之上)];唯有——
【绝对精神创造了人的精神;人的精神反射出绝对精神】
【没有人的精神,则绝对精神只能是抽象空洞的】
从这个[精神王国(纯粹精神领域)]的[圣餐杯]里
[祂(绝对精神)]的[无限性(能动性、创造性]给祂[激荡起schäumen(有力度/强调能动性)][泡沫(精神现象学里意识的经验)]。
【总结】
【自然】在横向意义上,强调精神同时定在着的各种系统、形态。
【历史】在纵向意义上,强调精神对自身的认知不断变化的过程。是精神主体性的自觉生成过程(对应精神哲学),是“循着时间而脱离自身并发生外化的精神”。这种外化又扬弃自身,返回精神。也即是说,历史是精神在“认识和反思”中“充实”并“回到自身”的过程。
【一种形态的演进→一整个时代】诸多精神形态成为前后相继的系列,每一种形态都是对精神的整体性理解,并非与其他形态并列的部分,它从扎根、出现、成熟到被扬弃,需要漫长的渗透和消化过程。
【精神自我意识的形成】历史表现了精神在其主体性内部进行深化和充实的过程。精神“当下的直接定在”会被“将来”扬弃,成为回忆Erinnerun。回忆,①对过去经验的保存,②新的更深的本质。
【外化=内化,显现=回忆】统摄现象的生命将前此所有现象纳入生命概念之下,生命成为前此现象的本质。但是,相对于其他生命而言,又需要更深层的统一性。于是,事情向精神的更深的主体性进展。事物看似是绝对者的外化Äußerung,实质上绝对者的内化Erinnerung.。
【绝对概念=精神诸形态的内在依据】所谓启示,就是使秘奥die Tiefe大白天下。最深秘奥即绝对概念。“科学向绝对概念逼近的过程”,反过来也是“绝对概念外化自身达到丰富自我意识的过程”。由于“这种外化活动本身又脱离自身发生外化”,说明绝对概念与精神的诸形态并非相互外在的关系。
【概念即历史,历史即概念】历史是精神诸形态自由、偶然的发生过程,科学则是“已经得到概念式把握的组织体”。然而,科学并不脱离历史,“哲学是思想中被把握了的时代”。精神现象学,既是绝对精神的“回忆和墓地”,又是“绝对精神的王座的现实性、真理和确定性”,是绝对精神的生命源泉。现实来自精神,也回到精神。
【外化即内化,前进即回溯】在《精神现象学》漫长的怀疑和回忆之路上,体察到了“外化即内化”的概念思维,却仍带有用意识看问题的残迹,因为“外”与“内”仍然以主体和意识为边界。在《逻辑学》中,“外化即内化”被表述为“前进即回溯”,更加强调事情本身,并成为哲学科学中的事实,也是黑格尔哲学科学的基本构造模式。
【为现代理性指点出路】“前进即回溯”不是抽象乐观主义的历史预测,更不是对人类的肆意妄为的认可纵容,而是对西方文明(尤其近代)进行了系统深刻的反思(逻辑学本质论)后,为现代理性指点出路。在《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中,问题的广泛、激烈与深刻程度,绝不亚于《精神现象学》,只不过是另一层面的事情。
潜渊青魚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十卷 535~547页
第48篇(4.24) 3539字/总9.6万字 #精读·邓晓芒《精神现象学句读》十卷本(第十卷/571页) 5...
-
第十卷 547~553页
第49篇(4.25) 2419字/总9.9万字 #精读·邓晓芒《精神现象学句读》十卷本(第十卷/571页) 5...
-
第十卷 553~571页(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