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
Sophie bian (A New beginning)
读过 消解设计的界限
- 页码:第112页
隈研吾:完全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工作缘故,我去位于热海海边的现场察看一座叫东山的小丘陵,这时从旁边一户人家里出来了一位妇女问我:请问你是建筑家嘛?要是的话请来我家看一下吧,好像是一个叫布鲁诺•陶特的德国建筑家设计的。。。当时我都有点懵了,没想到我将要设计的宾馆的旁边居然就是“日向邸”。所谓日向邸,是住友的老板日向利兵卫因为喜欢热海市的海而买下的一处临海斜地,然后整平出了一块从崖边伸出来的人工基地,接着又请当地的匠人师傅在这地基上建了两层小楼。之后在那崖壁伸出部分之下,又挖出一个从哪都看不到,半地下的奇异空间。在这山洞一样的空间里装上门窗、隔扇并加以装修,成为一个举办交谊舞会的场所,这个空间后来便是由陶特来做的室内设计。没有外观,而且从哪里都看不到,然而,陶特却欣然接受并完成了设计图,而且自己对完成的作品也非常满意,甚至还就此事得意洋洋的给自己的好友,柏林建筑监督官威尔第•瓦格写了一封信。话再说回来,我随着那位妇女来到了陶特设计的半地下社交室。一进到这个昏暗的人造小洞穴,正面便出现了竹子做的墙,将视线移向右侧,太平洋的波浪便瞬间涌入视野,甚至连涛声都能听到。刹那间,我明白了“怎样与海产生关系”就是陶特在这一设计上所追求的东西。基于这个追求,室内的床与地面的高度差、开口部分的大小以及床边缘的细节都经过了精妙的设计,墙壁上则选择贴上素雅色调的布料。安装在铰链上的木窗是陶特特地从德国带来的,这种窗子可以做到完全打开,这个铰链就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壁橱门一样。我让那位妇女帮我把窗子完全打开,然后来到这个分为上下两层的日式房间的上层,我躺在地板上,随意的伸直脚,感觉海浪仿佛涌进了身体一版,而周围还弥漫着竹子的香气,这些全都是从照片里看不到的。实际上海面比这个房间在的崖壁的位置低很多,但通过陶特的设计,海与建筑、水和身体完美的联系到一起。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关联性”,是绝对无法用照相机捕捉到的。因为,倘若镜头朝向室内拍摄,拍到的只能是暗暗的墙壁,相反,若向大海的方向拍摄,所得到的也只能是大海风景写真而已。主体通过这微妙的建筑与海洋连接成一体,这种庞大的事物照片是拍不出来的。在二十世纪这个“图片时代”,建筑必须要通过图片传播并为人所知,在这样的时代,要将“关联性”的本质传达给人们是不可能的。反而陶特所批判的形式主义建筑,也就是那些外观鲜明,有着雕刻般立面的建筑,才是“图片时代”的人们所乐于见到的。 引自第112页
6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