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意识
我们花在新闻上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产生两种情绪,其一是恐惧,其二是愤怒。
新闻引导我们采取一种杂糅了畏惧、惶恐和脆弱的特殊姿态。在人类面对的种种困难面前,新闻认定,我们安然存活的几率极其微茫,但如果养成紧跟新闻标题的习惯,几率或许能稍高一些。
在煽风点火营造恐惧之时,新闻残酷地利用了大众不善透视事件的弱点。
在视觉艺术中,掌握透视意味着能够准确把握不同事物间的真实空间关系。远处的东西看起来遥远、微小,近处的东西看起来贴近、庞大。
应用到新闻中,拥有穿透视角涉及比较的能力,也即将当前看似创伤的事件与整个人类史的经验进行比较,从而确认,为之分配多少注意力和恐惧心才公允合理。
一旦拥有透视意识,我们马上就能领会到,与新闻所示意的恰恰相反,天下万物几乎没什么有十足新意,只有少数真正称奇,而绝对恐怖的则屈指可数。
经济指标虽然相当严峻,但在过去一百年里也出现过很多次类似的衰退,就算出现预测的最差景况,也只不过表明生活水平倒退至几十年前,而那时的日子不是也照样在过?
严重的禽流感也许会暂时打乱国际旅行并让现有药物失灵,但是研究实验室终将破解病毒并加以遏制。
罗马帝国灭亡了,但六百年后,一切都几乎回归正常。
淡定与否终究取决于我们的期望高低:如果我们接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幸好人生路漫漫),多数人既非大善也非大恶(我们自己也在其中),人类社会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还是挺了过来),如果我们能让这些昭然若揭但却闪烁不定的想法在内心生根,则恐慌就没那么容易将我们降服。
如果这种恬淡寡欲的做派在新闻面前遭到冷遇,我们也不必觉得奇怪,因为凸显人类的脆弱具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新闻天生就急需让读者时时感觉焦虑、惊骇和烦恼,但是,尽力保持坚毅的韧性,却是我们更大的责任。
新闻设想了一个潜在的完美世界——永远距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却总是在政治进程的脚步中诡异地滑脱。新闻从不肯帮我们承认:就很多方面而言,我们本就是无可救药的物种,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本如此。并且在关键时刻,放弃歇斯底里的愤怒,保持安静深沉的忧郁,才是睿智的做法。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