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自卑感与优越感
一、自卑情结
我们不必提问,继续观察他们的行为就足够了,行为会将那些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的小花招暴露无遗,他们靠这些小花招来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例如我们看到傲慢自大的人可以猜测他是感受别人想要看清他,所以他必须要向他们显示他是个重要的人物。如果看到别人在说话时辅以强烈的手势,也可以推测他的心理:如果我不强调一下,我的话就毫无分量。
我们不妨猜测,在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需要隐藏的自卑感存在。就像一个人担心自己太矮,就总会踮起脚尖走路,好让自己显得高大一些。
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能保持勇气,就能通过唯一直接、现实和令人满意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感觉,那就是改善现状。
假如一个人丧失了信心,他认为脚踏实地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但又因为无法继续承受自卑带来的压力而要摆脱它,他就会采取行动。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但却不再是图跨越障碍,而是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同时,他的自卑感会越来越严重,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况并未改变。问题的根源还在,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不过是让他更深的陷入自我欺骗中,而所有的问题会堆积起来,越来越急迫,压力越来越大。
如果感到软弱,他们就会创造出一种能令自己感觉强壮的境地,而不是锻炼自己变得强壮或更有能力。他选择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无论如何,努力欺骗自己不能真正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生活仍然是老样子,自卑感也一如既往。在个人的心理假面下,这是一股永远存在者的暗流。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真的称之为自卑情结了。
给自卑情节下个明确的定义,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的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节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愤怒,哭泣和逃避责任的辩解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之一。
由于自卑感总是会带来压力,所以相伴而来的常常是争取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但这些举动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这种谋求优越感的行为指向的恰是生活中无意义的一面。真正的问题被搁置起来,置之不顾。个体将是限定自己的活动范围,更在乎“不要失败”,而非“争取成功”。表现出便是犹豫不决、固步自封,甚至在困难面前畏缩逃避。
我们已经说过自卑感本身并非异常,它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举例来说,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未来进步的需要时,才能促进科学的进步。事实上,在我看来,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孩子尤其弱小,他们需要被保护,照顾许多年。既然人类离开合作就能彻底只能仰赖大自然的慈悲而活,所以没有学会的合作的孩子会陷入悲观和挥之不去的自卑情节中。哪怕是最有合作能力的人,生活也会不断给她做出难题。没有个体能感觉到自己已经抵达了他们的终极优越目标,能够完全掌控他所身处的周遭环境。
二、优越目标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用月目标都是属于个人的,是独一无二的,它来源于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描绘。我们早在人生的最初四五年里就决定了生命之余自身的意义,不是用数学计算出来,而是在黑暗中摸索,依靠着我们所经历的还无法完全理解的感受,依靠者抓住的点滴暗示和拼凑出的解释而得出的。
我们同样是靠着摸索和猜测确定了自己的优越目标,它是人一生的推动力,一种动态的取向,而非图表上或地理上确定的一个点。没有人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优越目标。或许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但只是他们的一小部分追求而已。
当一个目标被清晰的勾勒出来,个体的潜力就会被修剪压缩到适合这个目标。至于整体的目标——我们可以将它称为原型——却会在任何情况下都努力突破这些限制,找到一个途径来表现某个人设定的生命意义和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理想。
此对每一个个体,我们都必须透过表面去观察,个体可能改变他们定义和表现目标的方式,正如他们有可能会改变其确切目标的表达方式一样,通俗的说就是换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寻找其中潜在的一致性,寻找个体中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与个人的一切表达相符。
只要一个人确定了它的优越目标,他的生活方式就不会再有偏差,一切行动都将切合着一个目标。个体的习惯和行为都将精确无误的指向其所宣誓的目标,无可厚非。
对于那些在寻找优越感的道路上走岔了路的人,我们要怎样才能帮到他们呢?如果我们了解到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所共有的那就不难,正是对优越感的追求激励着每一个人前进,这是我们对文明作出哪怕点滴贡献的动力源泉。只有那些在自己的努力中展现出造福他人的意图,愿意为众人的利益而锐意进取的人,才能真正应对并掌控生活的问题。
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来对待人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难说服。归根结底,一切人类有关价值和成功的判断都有其根基,那就是合作。我们对于所谓行为理想目标,活动和性格特征的一切要求,全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合作。没有人能完全缺乏社会情感。我们人类的劳动分工为各种不同的目标提供的生存空间。人们的合作所需要的正式取长补短。在所有这些特殊的目标之中,能够看出,伴随者对缺憾的切实补偿,有人排除了某些可能性,有人却针对自我的局限加以训练。由此就可以理解了,假使一个人的优越目标里匹配了高度的社会兴趣,那么虽说任何目标都难免有错失,可目标的错误却也不会太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