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43
当初的这些小姑娘,还是边做梦边长大的年纪,对于战争一无所知,只因一腔热血,渴望为国效忠,“简单地想上前线而已”。 她们抱着“大家都在作战,我们也要作战”的想法,枪法精准得一跃众男狙击手,但得到的对待却是怜香惜玉和小看:“我们是来打仗的,可他不把我们当作战士,却拿我们当小丫头看。”母亲也在说:“他到底是个男子汉,有义务保卫祖国,而你确实个女孩子。”这是女性面对刻板印象的战争。 同时,他们也要面对生活的战争。她们会回忆起的关于战争的一切,还有自己上战场前的一头漂亮的头发剪下后没交给母亲,戴着自己喜爱的红围巾却遭了殃。每晚聊天时,总会聊到家庭和未来生活的畅想。而属于女兵的未来,却是“打完仗一准没人敢娶你们”,因为她们“打枪打得那么准”。这种说法,与现在指责女性学历过高被剩下来的说法旨趣相差无几。幸存了,回家了,要重新开始学习所有的日常生活,还要应对战争后遗症——“从战场上,就算你能活着回来,灵魂也是受伤的。” 死亡与杀人之间的区别何在?人性与兽性之间的界限何在? 我不能很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 但是,我注意到,她们都提到了第一次开枪杀敌的心理过程。 在最开始,她们认定面对的是个“人”,是个“活生生的人”,所以开枪前会犹豫,会害怕,开枪后会浑身颤抖,打寒战,哭泣。 但让她们看到她们的伤员和俘虏被烧死时,她们从此变得无动于衷,甚至每次都“仿佛看到那些烧焦的五星帽徽”。 我想,这之间的转变或许就是仇恨的力量。 他们一再地说“不能怜悯他们,应该憎恨他们”,“你可怜这匹马,是因为你还没有亲手埋葬过自己的战友”,诸如种种。 女孩们,还是学会了仇恨并且杀人。 但心里还是绵软和温柔的,带有天生的怜悯之心。恰如最后那一句“对不起”,在道歉让他人听到了自己不幸的过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