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型人格,丧失的是自己的生命体验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你提什么想法,她都说“随便”,问什么意见都说“没想法”,看起来人畜无害,是家里的乖乖女,公司的“小透明”,这样的女孩简直是中国好闺蜜,但时间长了,你会感到没意思,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什么样的关系有意思?能一起疯一起闹,哪怕观点不同,动不动就开撕,也在“碰撞”中感受到彼此的存在,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样的朋友,是典型的被动型人格。
任丽在《我们内在的防御》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被动型人格的人,遇事不愿做决定,常常把决定权让渡给时间或他人。”
此书作者任丽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10年,擅长女性婚恋和个人成长领域,是壹心理、张德芬空间等平台的签约作者。
《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的好看之处在于,作者不是像讲解员一样,单纯地解说“什么是防御”,而是让我们洞察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成因,从容应对创伤和情绪,帮我们活得更明白、更舒坦、更有意义。
等着别人做决定,就可以“躺平”,结果不好可以说“不关我的事”,还能得到歉意。结果不错,则“挂名”为参与者,说一句“我相信你”,满足了别人的自恋,看起来稳赚不赔。
但其实这是“只赔不赚”的相处方式。
因为被动型人格的人,看起来云淡风轻,无欲无求,其实丧失的是自己的生命体验。
不做决定的谦让和等待,并不是美德,而是在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
当我们总把责任甩给别人时,自己就会懒得思考,懒得做决定,这个“听人类指令行动”的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呢?”
当我们总把责任甩给时间时,就形成了拖延的恶习。殊不知会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在团队中失去信任。
小张在一家外企工作了6年,一直是底层职员,看着同事升职加薪,自己也想过改变,但总是行动跟不上心动。人事主管对她很了解,评估中打分最低的,就是主动性。因为几任直属领导都提出,交办给她的事,总是最后一刻才完成。没安排的就不做。
有一次,领导一早让她把合同给甲方送去,当面再说明一下细节。她并没有马上出发,因为没开车,想第二天再去。尽管心里有问号:”要重点说明哪些细节?明天能来得及吗?”,但想着如果着急,老板会再说一下吧。
结果临下班时,老板接到甲方电话,问合同什么时候送来,是不是没有意愿?老板为此大发雷霆,小张说:“那要不然我现在送去?”老板说:“不用了,你愿意加班送,对方可没时间陪你加班等。”转身把这件事交代给了别人。
被动型人格的人,总是在等别人安排。等着等着就等来了“差评”。
如何改变呢?简单的说,就是从“要我做”,调整成“我要做”。
接过自我管理的大旗,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朋友问:“我想吃小龙虾了,咱们去吃吧。”你可以说:“别去了。咱俩都没钱了,万一被隔离在餐馆,我家的猫没人照顾,要不我在家给你煮海鲜面吧?”
朋友一想,确实没必要让本就不富裕的余额雪上加霜,去家里的话,既安全还能撸猫,吃完再一起追个剧,可太香了。
自己先有了一个想法,然后忠于自己,勇于表达。不仅不会失去什么,还因为提议而有了更好的体验。
任丽给在书中出了很多容易上手的建议,包括管理自己的时间,化整为零,养成微习惯。
比如:每天读2页书,散步1公里,每天写100字的随笔发朋友圈。
做这些小事的动机,是为了自己,而不是满足谁的期待,这就在切实做着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有句话说:“不做事才不会做错事。”
主张人们中庸一些,不要太主动,能不做的就不做,这样更安全。
但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连得到重视的机会都没有。那些做错事的人,恰恰说明了一直在做事,那只需指导正确的方法,就总有做对的时候。就算犯错,自己也会在练习中增长经验。
做个独立思考、勇于表达、主动做事的人,你会更有活力,也更具个人魅力。
谁都只有一生,别让寡淡无味的被动,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体验。
天晴撩小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我们内在的防御》: 双向奔赴的爱情,是在“不顺眼”时接纳彼此
当两个人都愿意从幻想中走出来,并且决定共同面对差异,接纳自己和伴侣的不完美时,才会有机...
-
被动型人格,丧失的是自己的生命体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